采購國內廉價的產品,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跨境電商創造了新業態。雖然跨境電商體量日益龐大,但目前仍處于初創階段,知識產權保護、物流、融資、交易信用等諸多問題值得關注。業內人士認為,這些都是跨境電商的隱憂,如果不加以解決,那么跛足前行的跨境電商成長之路注定磨難多多。
侵權隱憂:漸漸浮出水面
過去一年是跨境電商發展歷程中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各項扶持政策相繼出臺,鼓勵跨境電商這一新業態。有數據統計,今年初,我國跨境電商的平臺已超過5000家,企業超20萬家。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傳統外貿產業鏈上的主體投身跨境電商,這支隊伍將更龐大。
跨境電商不斷發展壯大,尤其在我國,更令人矚目,但這種迅速崛起的商業模式本身存在的漏洞也在不斷被放大,比如吸引不少業內人士目光的專利問題?!皹I內關于藍牙標志的通知我也看到了。不過在義烏,問題可能會更復雜些。大多賣家是在市場采購品種繁多的小商品,再通過網絡銷往全球,專利問題之前很少考慮,即便考慮了,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索性就不管?!?/div>
“樹大招風”,國外的權利人開始關注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一旦被盯上,那就不是避而不談或者鋌而走險就能解決的事。比如在去年底在業界鬧得“人心惶惶”的“釣魚式打假事件”,義烏、杭州、廣州、深圳、上海、江蘇、河南等地的賣家均有中招。事件起因就是美國的商標專利持有人通過律師事務所,借助PayPal支付工具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撒網捕魚”,最后凡是跟售假有關的跨境電商賣家均被凍結了PayPal賬戶中的資金,有一些因出借PayPal賬戶的賣家也無辜受到牽連。
另有業內人士建議,如果要在歐美等國落地,以美國為例,知識產權法非常復雜,為最大限度保護自身利益,賣家最好聘請熟悉當地法律的專業人士作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