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預警作為一種對專利風險進行警示和主動防范的機制,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從企業內部進行專利預警的經驗來看,專利預警流程可以分為專利跟蹤解讀和分析預警兩個階段。
在專利跟蹤解讀階段,應做到常態化、人性化和標準化。常態化即保持專利預警工作持續進行,從而跟上市場和技術變化的節奏,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確定跟蹤間隔與跟蹤結果的數量。在化學領域,考慮到技術人員的工作量,每次可選擇跟蹤本領域5至10家主要競爭對手,跟蹤檢索的結果控制在30至50件專利為宜,然后根據不同領域專利數量的不同確定跟蹤間隔。以聚酯改性材料行業為例,每次選取5至10家競爭對手,則每個季度新公開的專利數量可以控制在50件以內,這樣可以避免過多增加技術人員工作量,從而影響工作的持續開展。
人性化是從技術人員閱讀專利的方便程度進行考慮,務必使技術人員不在閱讀技術文獻之外消耗更多時間。為達到這一目的,專利工作者需要對檢索結果進行前期處理,在技術層面可以對檢索結果進行快速瀏覽,剔除完全不相關的“雜質”;在形式方面可以對檢索結果進行一定處理,如使用中國同族專利替換外文專利則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對外文專利的文摘進行批量的機器翻譯也可以幫助技術人員快速理解專利技術。
標準化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專利工作人員每次提交給技術人員的檢索結果格式應保持一致,一般而言固定采用某個檢索工具即可達到這個要求。第二層含義是技術人員對專利的閱讀標注應該采用標準化格式,可確保閱讀標注工作持續有效進行。在進行專利閱讀標注時,考慮到每件專利文獻都由三個要點組成:本專利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本方案帶來的技術效果,其中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技術方案帶來的技術效果可以看成對同一技術問題的正反描述,在閱讀時可歸納為一個效果標注點。而技術方案往往由于比較復雜,可以分層次進行標注,按照這種標準化格式進行專利解讀之后,每件專利都會有清晰的技術標簽,便于技術團隊快速篩選所需要的技術,也便于專利工作者進行技術(功效)分析,從而發現本領域的專利布局空白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專利申請。
在專利跟蹤解讀階段,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閱讀專利文獻,從而與業內主要競爭對手保持技術水平同步,獲得研發靈感或直接解決研發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本公司的技術方案恰好落入競爭對手的某件專利保護范圍之中,則該風險專利將被轉到專利工作者手中進行風險分析和應對,即企業專利預警工作的第二階段--分析預警階段。筆者下面著重介紹該階段中的專利穩定性分析的相關內容。
穩定性分析包括兩大方面,分別是新穎性、創造性分析和撰寫瑕疵分析,其中新穎性、創造性的分析主要依賴于檢索到的對比文件以及對于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的熟練運用,本文不再贅述。而撰寫瑕疵分析則主要分析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質量對專利權造成的影響。以高分子材料行業為例,專利申請文件中常見的瑕疵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權利要求如有百分比數值,是否有說明為重量、摩爾或體積;權利要求中有沒有模糊性的描述,如高分子量、低結晶度等;對非常規術語是否先定義再使用等等。經過相關分析,如果可以確定某件風險專利具有穩定性方面的問題,則該專利未來即使引發糾紛,企業也可以迅速找到證據提起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沒有必要為了不穩定的專利而改變研發方向。(王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