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度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 “新能源”重點專項申報指南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為落實《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 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大灣區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發展,2020 年設立廣東新能源重點專項。通過專項,匯聚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優勢團隊,攻克新能源產業發展亟待突破的關鍵技術,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提升我省能源領域高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有力支撐我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2020 年度專項指南設置海上風電、氫能、太陽能三個專題,共 9 個攻關方向,項目實施周期為 2-3 年。
專題一、海上風電方向
項目 1:10MW 及以上海上風電低速永磁發電機設計和制造
(一) 研究內容。
研究海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多場耦合優化設計與控制技術,基于效率、重量、可靠性及經濟性多優化目標建立海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系統級優化模型;研究海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內部新式繞組及發電機整體的拓撲結構優化與散熱結構優化分析方法,永磁體磁鋼失磁,冷卻系統設計、新穎電機結構的設計與- 4 -輕重量、高效率、低損耗;研究海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測試技術、海上鹽霧防腐、故障診斷與保護技術,提高海上風力發電機的容錯性能,提高其可靠性和發電量。
(二) 考核指標。
發電機生產自主可控,發電機額定功率≥10MW,發電機額定轉速≤8.5rpm,發電機重量≤18 噸/MW,發電機額定效率≥92%,發電機轉矩脈動≤0.5%,發電機溫升≤110K,發電機設計壽命≥25 年,完成 10MW 級直驅永磁發電機樣機測試驗證,風電場工程化應用。發電機多場耦合優化設計與控制、新穎電機結構設計與輕量化、永磁體磁鋼防失磁、故障診斷與保護等核心技術形成 7 項以上知識產權。
(三) 申報要求。
須企業牽頭申報。
項目 2:10MW 及以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主控裝置研發
(一) 研究內容。
研究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狀況監控系統、變槳控制系統、變頻系統,以及遠程通訊控制、自動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偏航控制、發電與并網自適應動態調整、安全并網等,形成自主配套協同、穩定可靠、滿足安全并網條件的海上風電機組主控裝置。研究海上風電智能化臺風應對系統,與風電機組主控系統融合,智能調控;研究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多目標解耦控制方法,適用于海上風電機組交/直流并網測試平臺、測試方法及標準;研究主控裝置與- 5 -系統關鍵技術的工程化。
(二) 考核指標。
大型(10MW 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主控裝置,其監控系統、變槳控制系統、變頻系統,遠程控制系統以及自動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安全并網等核心技術形成知識產權。載荷下降 3%~5%,發電量提升 5%,調頻及慣量支撐附加功率≥10%。海上風電智能化臺風應對系統與主控裝置協同,可提供 1km 空間分辨率、每小時動態更新,智能化調整風機;建立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特性硬件在環測試平臺,最大可硬件在環測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數量≥6 臺。主控裝置及其控制系統在工程中實現應用。海上風電監控系統、變槳控制系統、變頻系統,遠程控制系統、電智能化臺風應對系統等核心技術形成 7 項或以上知識產權。
(三) 申報要求。
須企業牽頭申報。
項目 3:分布式海上風電場柔性直流輸電站關鍵設備的研制
(一) 研究內容。
研發適用于高壓直流輸電的換流閥、海上風電分散式直流輸電系統主拓撲、海上風電分散式直流輸電系統控制與保護技術和海上風電場電壓和頻率控制技術;研究海上直流換流站優化系統配置,包括換流站及其控制與保護系統和測量設備、無功補償設備、交直流海纜、海上升壓站等。量化研究系統關鍵部件的效率、可靠性及經濟性。集成高壓直流輸電站的各項關鍵技術,包含直- 6 -流送出系統設計、控制保護、穩定性、可靠性等,形成風電場直流輸電中壓系統。技術產品工程應用。
(二) 考核指標。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直流送出系統核心裝備樣機;核心裝備在風電工程形成應用。海上換流閥損耗:≤0.3%,海上平臺換流直流電壓不均壓度:≤10%,岸上混聯度(全橋子模塊占比):≤25%,岸上 MMC 等效開關頻率:180Hz,直流電壓運行范圍:67%-100%??傮w造價、運行損耗、海上平臺安裝周期等相對普通直流送出系統降低 20%以上,系統海上平臺安裝周期比現有柔直方案降低20%以上。核心技術形成 7 項以上的知識產權。
(三) 申報要求。
須企業牽頭申報。
項目 4:大規模海上風電與天然氣發電融合多能互補關鍵技術的研發。
(一) 研究內容。
研發海上風電發電集群并網控制實時仿真平臺和海上風電與天然氣結合的虛擬電廠優化調度系統,研究大規模海上風電風功率預測技術、海上風電場集電系統、變電系統、送出系統的優化設計技術方法及海上風電場交直流并網優化方式。研究非化石能源多元互補與協調控制技術、智能調度,適用于海上風電接入和消納的市場機制和負荷增長方案,需求側響應提高海上風電消納- 7 -能力的技術手段,大規模海上風電發電集群多元互補及消納。
(二) 考核指標。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規模海上風電發電集群交直流并網控制實時仿真平臺和海上風電與天然氣結合的虛擬電廠優化調度系統?;诜抡嫫脚_、虛擬調度系統,建立海上風電的風電功率預測方法,實際預測準確度不低于 80%;研制高可靠性、高集成度、高性價比的海上風電場的集電變電輸送并網系統和海上風電優化控制與運行調度系統,形成示范應用。建立需求側響應的天然氣發電和海上風電結合的優化多能互補技術,基于源網荷的海上風電的市場化消納優化。核心技術形成知識產權 5 項以上。
專題二、氫能方向
項目 1:高溫蒸汽電解高效規?;茪潢P鍵技術研究
(一) 研究內容。
研發低成本陶瓷電極高溫蒸汽電解高效制氫的有效途徑;適合高溫、高濕、高電流密度的固體氧化物電解池(簡稱 SOEC)材料及制備工藝。研究 SOEC 設計技術、SOEC 電堆集成、SOEC 衰減機理與結構材料及制備工藝的耦合關系;研究 SOEC 系統控制,SOEC 電堆動/靜態響應特性測試與分析技術,多進程 SOEC 系統級控制策略,多電堆間電、汽、熱協同控制技術。開發 SOEC 系統工程樣機并運行試驗,核心技術工程化,研究有效產氫、穩定運行的工藝條件。
(二) 考核指標。
適合高溫、高濕、高電流密度 SOEC 電極材料和構件材料,完成中試制備;開發高性能 SOEC 工程裝備并投入產業化運行,制氫速率達到 50Nm3/h 及以上;電解池堆的最高電解效率不小于90%;系統制氫綜合效率達到 50%及以上;連續穩定運行 1000 小時衰減小于 3%。電極材料與制備、電堆集成、SOEC 衰減控制和 SOEC 系統制氫工藝等核心技術形成知識產權 6 件以上。
(三) 申報要求。
須企業牽頭申報。
項目 2:PEM 電解水大規模制氫關鍵技術研究
(一) 研究內容。
開發長壽命、高效率、安全可靠的兆瓦級固態聚合物電解質(PEM)電解水核心技術,包括:開發高活性、長壽命的非貴金屬析氫催化劑和銥釕復合析氧催化劑;研究膜電極界面有序結構與制氫效率的構效關系,開發高電流密度的大尺寸膜電極;研發高耐蝕的低內阻電解雙極板、散電器,開發高功率密度電堆及模塊化裝配工藝;開展一體式 PEM 電解水制氫系統的設計集成、運行控制與能量管理技術研究及工程化,開發可應用于加氫站內制氫、新能源制氫等場景的兆瓦級水電解制氫設備。
(二) 考核指標。
催化劑:析氫催化劑質量比活性≥10A/mg@0.1V,析氧催化劑質量比活性≥450mA/mg@1.6V,壽命≥50000h,衰降率≤20%;膜電極:催化劑貴金屬載量,析氫 Pt ≤0.2mg/cm2,析氧 Ir(Ru) ≤0.8mg/cm2;復合催化劑指標:電流密度≥2A/cm2@1.7V,壽命≥50000h,衰降率≤20%(實測≥2000 小時,電壓變化≤6.8μV/h);電堆:直流電耗額定工況下≤4.1kWh/m3;單堆功率≥0.5MW;電解效率不小于 75%;制氫系統裝備:制氫單機模塊功率≥0.5MW,系統功率調節范圍 20-150%,產氫速率≥100m3/h,氫氣純度≥99.9995%,在加氫站示范應用。電解催化、膜電極、電堆等核心技術形成發明專利 7 件以上。
項目 3:液態儲氫技術和裝備研發
(一) 研究內容。
針對千輛級商用車集中運行對氫燃料制備、輸配及加注的需求,開展氫氣液化工藝、液氫儲運和液氫存儲-氣氫加注站的相關研究。研制液氫杜瓦、液氫固定式儲罐等液氫容器;研制加氫站用液氫增壓泵、液氫閃蒸氣的高效利用及再液化設備、液氫的轉運及加注設備;研究液氫儲存安全技術、液氫輸送和轉移安全技術;研究液氫溫區基礎性檢測技術,研究與制訂液氫技術標準。
(二) 考核指標。
研發 100-1000L 液氫杜瓦、10-300m3液氫固定式儲罐各一套,研發加氫站用 920bar 液氫增壓泵、液氫閃蒸氣的高效利用及再液化設備、液氫的轉運及加注設備各一套,建成 200 公斤以上氫氣液化裝置一臺,并投入運行。形成液氫應用相關技術標準 2-4 項;液氫高壓容器、液化裝置、液氫增壓泵、液氫高壓加注設備、液氫的轉運設備等核心技術形成 7 項以上知識產權。
專題三、太陽能光伏方向
項目 1:新型高效晶硅太陽電池配套漿料研發
(一) 研究內容。
研發在 200℃以下可以分解的漿料樹脂制備工藝;研發合適漿料微球銀粉理化制備工藝;研究漿料關鍵材料和作用機理,包括研究有機相的配方,優化漿料的流變學性能和印刷性能;玻璃粉刻蝕減反層的機理、玻璃粉輔助銀、硅導電接觸形成的機理;低溫銀漿的銀粉表面包覆層低溫解離技術。研究產品對電池的接觸電阻和復合速率之間的平衡關系的配方控制技術、產業化技術。研究 HJT 銀漿、TOPCon 電池、N-PERC 電池的配套漿料的中試制作工藝及銀漿性能與應用效果。
(二) 考核指標。
材料制備指標:中試制備漿料樹脂材料工藝和中試制備漿料微球銀粉工藝技術,漿料樹脂 200℃以下可以分解,漿料銀微球0.1-10um,比表面積 0.2-0.6m2/g。HJT 銀漿技術指標:中試漿料產品能夠在低于 200℃溫度下固化;焊接拉力 1-2 N/mm;絲網印刷不塞網,不漏漿,能夠在 30um 開口道絲網網版上印刷,高寬比≥0.2;滿足 TC 200 冷熱循環可靠性測試。使用其正銀的 HJT 電池片效率與同類產品的轉化率相當或者轉化率達到 23%以上。- 11 -TOPCon 電池、N-PERC 電池的配套漿料技術:方阻(≤20mΩ);絲網印刷:300-430 目絲網印刷,不塞網、不漏漿,能夠在 30um開口道網版上印刷,高寬比≥0.2。應用于 N-PERC 電池、TOPCon電池,轉換效率分別達≥22.0%(單晶硅)、≥22.2%(單晶硅)。核心技術形成 5 項以上的知識產權。(三) 申報要求。須企業牽頭申報。
項目 2:大面積、高效碲化鎘電池工藝與設備研發
(一) 研究內容。
針對高效率電池“第四次飛躍”相關技術及制備,研究新結構電池材料的缺陷特性和產生機制、基于元素擴散的高質量吸收層帶隙及微結構調控、器件界面工程和開路電壓等技術,通過優化 Buffer 層材料及結構,制備獲得更寬光譜響應的高效率 CdTe太陽電池;開發國產化高效透明導電氧化物(TCO)玻璃制備工藝和設備;研制高質量 CdTe 薄膜的高速沉積關鍵裝備,研究影響大面積玻璃傳輸平整度和形變的因素,提高設備加工和安裝精度,研究氣相沉積技術,通過對溫度、真空度等工藝參數的調試,尋找合適量產的工藝條件,提高大尺寸鍍膜均勻性,開發1600 2000mm 大尺寸組件。
(二) 考核指標。
碲化鎘薄膜電池中試產品技術指標:CdTe 薄膜電池產品組件效率提升到 18%以上,小面積電池(50mm 50mm)效率提升到- 12 -21%以上。碲化鎘電池窗口層及吸收層新材料,平均量子轉換效率提升至 90%;鈍化界面缺陷,使 FF 提升至 75%,Voc 提升至 870 mV,Jsc 提升至 29mA/cm2。研發生產設備樣機技術指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 TCO 玻璃生產工藝和設備,達到高效 CdTe 電池生產要求。第二代大尺寸高效大面積的氣相沉積設備要求:制造尺寸為 1600 2000mm,功率570W,產能達到 1GW 時,組件單瓦成本可達到 0.98 元/W,單套碲化鎘氣相沉積鍍膜設備年產能可達到 300MW。核心技術形成 7 項以上的知識產權。
(三) 申報要求。
須企業牽頭申報。
上一篇:2020廣東省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申報通知 下一篇:廣東省工業和 信息化廳關于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管理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