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適用的知識產權人才
發布時間:2015.08.29 新聞來源:廣州惟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版權登記 知識產權顧問 高新科技/產學研項目申報
知識產權的千秋大業,同樣需要人才作為重要基礎。人才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重要資源,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智力支持和基礎保障。人才培育,尤其是適用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育,對于整個知識產權行業的發展,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各類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都有所上升,其中又以企業知識產權人才,以及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人才需求最為突出。
企業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主要分布在專利等知識產權管理崗位上,而且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企業大量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是具有技術、法律、管理等知識背景的、綜合性的實務型知識產權經營管理人才??v觀諸多跨國公司和國外知名企業,大多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人才。而我國企業中,知識產權人才特別是綜合素質較高的知識產權管理人才還較為缺乏。另一方面,作為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的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根據企業知識產權業務增長的需求,相應產生了對于知識產權服務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國內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主要途徑包括:
一是大學教育,這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國內數十所高等院校陸續開設了知識產權專業及相關培訓課程,為知識產權高等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其優勢在于,擁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接受培訓者多為大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中。此外,通過各類學術交流平臺,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作為系統性較強的知識產權教育,大學教育無疑對知識產權專業知識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社會團體機構組織培訓。有些專業機構和代理機構對于新入職人員開展內部培訓,是常見的培訓方式之一。其優勢在于,一些機構具有較為完善的內部培訓管理流程及豐富的培訓經驗。接受培訓的新員工按照工作類別進行劃分,由從事該類別工作的資深員工作為導師進行培訓。培訓中,不僅包含課堂教案式培訓,還有諸如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經驗交流等形式的培訓,內容涵蓋豐富,形式多樣靈活,務實性強。
三是職業教育,這是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途徑之一。目前,一些職業培訓機構開展了面向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部門、政府機關及領導干部、中小學師資、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國際培訓、遠程教育等知識產權培訓項目。其優勢在于,能夠有效依托專業資源,有的放矢地面向社會需求進行培訓,從而迅速達到定向培育知識產權人才的目的。
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進行知識產權專業培養的有數十所大學,但是基本上主要都是培養法學專業的知識產權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學內容基本都是法律課程。由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崗位和知識產權服務業是智力密集型行業,知識產權人才需要復合型學科背景,而大學教育過于注重理論和學術探討,實務性內容較少的不足日益彰顯。因此盡管畢業生擁有很高的專業素養與理論知識,但是很多人未必能夠將自己所學,實現與實務工作的完美結合。
結合當前的社會需求,筆者認為,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宜采取在職培養和在學培養雙管齊下,以在職培訓為重點,協調和優化知識產權在學培養及在職培養模式,從而能夠高效地培養知識產權法律、管理、經濟等各方面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應當向企業傾斜,注重人才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和實務性。從教學計劃、教材適用等各方面進行改革,既有基礎理論知識,也有實務知識,還有強化實務技能的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
從客觀上講,要培養適用的企業知識產權經營管理人才,所培訓內容不僅應涉及知識產權基礎知識,還要包括能夠與某些產業環境背景相結合、具有一定針對性的知識產權實務知識。因此,從產、學、研需要實際出發的培育方式,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解決企業知識產權人才需求的明智選擇。
從長遠考慮,用人需求量大的企業應當善于利用外部資源,特別是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定向培養所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一般來說,可以由用人單位向高校提出培訓需求和目標,由高校承擔人才培養任務,從而使培養的學生能很快地融入用人單位的相關工作崗位。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與培訓機構合作等模式,緊密結合產業需求,積極搭建合作平臺,為企業、服務機構培養量身定制的知識產權人才,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