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真人秀視頻直播火了,移動互聯能否重構廣電體系的生態格局?
發布時間:2015.09.15 新聞來源:廣州惟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版權登記 知識產權顧問 高新科技/產學研項目申報
由騰訊視頻與擁有《Thevoice》(好聲音系列)在內等諸多綜藝節目模式的荷蘭Talpa公司聯合制作、推出的實驗性極強的全天候在線野外生活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自6月23日直播上線、6月29日東方衛視播出精華版以來,有著“最具實驗感的節目”、“互聯網先鋒試驗”這些極具特色的口碑,并形成了持續性高熱度的收視效應。
“素人”、“網臺互動”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詞,這在2015年呈現出爆炸式發展的綜藝節目行情中,尤為難能可貴。要知道,在今年有將近200檔綜藝節目在全國各衛視頻道播出,特別是到了暑期檔,幾乎每天都有不止一檔綜藝節目出現在電視熒幕上,在第四季度甚至還有40檔左右的綜藝節目在排隊上映。在廣電總局已經明確推出“限綜令”,限制藝人高企的薪酬,強調價值觀引領的背景下,《我們15個》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我們15個》的第一季“平頂之上”,于2014年12月開啟全國海選,最終招募了15位性格、教育背景迥異的普通人,也就是被強調和時下高片酬的大明星相區別的“素人”,讓他們以一個谷倉、5千現金、非智能手機、2頭牛和若干只雞,這種極其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在荒蕪的“平頂之上”共同生活一年。
該節目的一個核心特色,就在于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全程的真實參與感,是國內首次實現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拍攝的綜藝節目,開創性地動用了120臺360度全高清攝像機、60個麥克風以及全球最先進的內容管理系統,確保這檔節目能在包括PC端、手機端的騰訊視頻和《我們15個》的獨立APP上進行全天在線直播。每周一至周五騰訊、東方衛視則據此推出日播精華版,每周六騰訊視頻還獨家推出周播精華版。
“網臺互動”的“素人”真人秀火了
節目開播僅三周,播放量就超過1.8億,日均播放量超760萬。從數據表現來看,直播數據更加具有實驗意義,該節目直播版日播放量高達508萬,直播日在線用戶也有238萬,人均觀看時長為41.6分鐘,如此高的用戶粘度成為該節目的一大突出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15個》對節目熱點的即時推送、社交話題的分享、直播中的彈幕效果與對實時話題的提煉,也表現出了極強的互動性:日均評論彈幕數16.5萬,飯團發帖量超過1.5萬條,該節目的獨立APP用戶的日活躍度高達87%。上述這一切充分說明,該節目為觀眾提供的是一種沉浸式的觀看環境,這在國內的綜藝節目歷史上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新模式。
“網臺互動”從理念逐步沉淀為現實
因此,這種“24小時互聯網直播”+“電視剪輯”的“網臺聯動”的多平臺跨屏的全新播出方式,對于我國當前的廣電體系來說,具有著史無前例的創新意義。以互聯網為主導的,這種接近無死角的多媒體傳播體系,第一次讓電視作為“多屏”中的“一屏”,成為了被互聯網調用的渠道資源——“網臺互動”開始從理念逐步沉淀為現實,而其蝴蝶效應,恐怕將遠超我們今天的預期,這在今天電視開機率繼續下滑的廣電格局中,有著時空斗轉的意義。
有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電視的全天開機率僅為12.065%,電視廣告投放總量也出現首次下滑。與之相關的是,電視劇、綜藝節目的整體電視收視率也在持續低迷,綜藝節目的廣告贊助份額也相應下跌,這在電視綜藝明星扎堆、成本急劇上升的情況下無異于釜底抽薪。
所以,即便沒有廣電總局的“限綜令”,純粹在市場邏輯下,成本高昂的明星真人秀,也基本接近了其自身的天花板,一線明星一季綜藝節目的薪酬多達三五千萬之巨——中國電影的中小成本影片的門檻標準也無外乎于此,這也足以說明今日電視真人秀節目危若累卵的市場形勢。更何況還有總局“限綜令”的制約,從目前可參照的對電視劇行業管理的政策邏輯來看,對綜藝節目的進一步管控和限制,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移動互聯重構包括綜藝節目在內的廣電體系的生態格局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15個》就有著特殊的時代性意義。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已提升至88.9%。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61億,網絡視頻用戶使用率為69.1%,其中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3.54億,網民使用率為59.7%,手機端視頻用戶占到了總體的76.8%,移動視頻用戶的增長是網絡視頻行業用戶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不僅僅為現有的廣電體系提供了新的播出渠道,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帶來了新的觀看習慣和新的審美趣味?;ヂ摼W,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力量,正在全方位的重構包括綜藝節目在內的現有廣電體系的生態格局和結構。
在視頻網站崛起之后,電視臺的吸引力正變得越來越小,投資回報速度緩慢、盈利周期漫長等長期累積的劣勢,使其正逐漸被互聯網力量所淘汰和取代。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代表著互聯網力量的視頻網站,在自制內容生產的摸索過程中逐漸找到了符合自身特點的節奏,在自制劇領域探索出新的空間之后,其也在2015年提出了“純網綜藝”的明確概念,在過去不可想象的“網臺互動”也開始沖破層層禁區,成為了今后發展的長期趨勢。這對于僅誕生十年有余的互聯網視頻網站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巨大成就。
“劇荒”現象會不會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身上?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伴隨著衛視“上星”、有線電視的大面積普及,綜藝節目方興未艾并快速發展。在當前廣電格局中,綜藝節目正在超過電視劇,成為這個時代熒幕上的新寵兒。但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電視綜藝節目很有可能重蹈電視劇的覆轍,眼下全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恐怕還將從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為通貨緊縮,中國電視劇領域已然出現的“劇荒”現象,會不會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身上?
以《我們15個》為代表,綜藝節目在新世紀以來史無前例的繁榮發展過程中經過了怎樣的嬗變?在“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今天,“互聯網+綜藝”到底會呈現出怎樣的形態?從“互聯網+綜藝”出發,“互聯網+廣電”的全新生態該如何沖破自身和外部的重重局限和束縛,并最終落地?這是廣電領域面對著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表征的“互聯網+”時代所無法回避的時代挑戰。
洞悉這一系列問題,對于我們理解綜藝節目形態的歷史變遷,對于理解廣電領域的政策邏輯,對于理解當前的文化藝術生態,都有著提綱契領的關鍵意義,《我們15個》正是代表了作為“野蠻人”的互聯網力量,而在今天,他們已經平靜的出現在了原有廣電體系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