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就是護航創新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加快創新更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前不久舉行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
不創新不行,這在科技界、企業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在一些地方仍把創新當成一般性工作,習慣于按部就班、四平八穩。其實,許多實踐證明,創新慢了也不行,只有早識變、早應變、早求變,才能率先突破、持續引領發展。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就意識到雜交水稻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他在條件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就開始研究并持之以恒、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三系配套,研發出超級水稻,跑在了世界前列,不僅對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居功至偉,也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貢獻了中國力量。但是,當時我國沒有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無法保護其知識產權,導致袁隆平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益。
另一個例子與禽流感有關。上世紀90年代,我國科學家受禽流感對美國養雞業造成巨大損失的啟發,意識到研發相關疫苗對保護我國養雞業的重大意義。于是,他們在一缺經費,二缺設備的艱苦條件下開展研究,終于研制出禽流感疫苗,在后來的防治禽流感疫情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此時,因為建立了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得到保護,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發的熱情。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創新慢了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這是由創新獨特規律所決定的。創新猶如體育比賽,冠軍只有一個。就技術開發而言,創新只認可“首發”,首個發明會以法律的形式保護其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在保護好知識產權的同時,在刊發論文方面,也要“搶發”,同樣內容的論文往往只認可最先刊發的。據說,早期的學術刊物曾因為收到兩篇論文內容一致而難以裁定哪個具有原創性,此后就以編輯部收到論文的日期為依據。由此可見,論文發慢了也不行。
當今世界,隨著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空間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成果轉化的步伐更加迅捷。要想在創新上贏得先機,就需要看準創新方向和領域毫不猶豫、盡快啟動、一鼓作氣、堅持不懈,取得進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一些尚不明晰的領域,則要冷靜分析,深入調研,運用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等手段,科學決策,找準方向,盡量避免在創新方向上犯顛覆性錯誤。
創新動手要早、動作要快,但也不宜急于求成。創新更像是種莊稼,不僅要有優良的品種和肥沃的土壤,還要給莊稼足夠的生長時間,切不可一味圖快而拔苗助長。要以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創造更加寬松的創新環境,耐心等待顛覆性創新成果的出現。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鐵、核電成功“走出去”,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相信在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下,我們一定能續寫中華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新篇章。
上一篇:《因為愛情》侵權背后的版權保護思考 下一篇:引進國外模式之“罪”? 《中國好聲音》掀起知識產權“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