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知識產權維權的8條策略與28條訴訟建議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知識產權維權的8條策略與28條訴訟建議

發布時間:2017.04.06 新聞來源:廣州惟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互聯網+時代,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社會創新主體也面臨著權利侵害、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嚴峻挑戰。因此,創新企業如何有效制止權利侵害行為成為知識產權領域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以搜狗與百度輸入法專利侵權糾紛一案為例,搜狗先后以百度侵犯其8項和9項輸入法專利為由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隨后,百度反訴搜狗侵害10項輸入法專利。目前,專利復審委員會已判定搜狗大部分涉案專利有效,而相關訴訟程序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在這場輸入法大戰中,搜狗和百度孰勝孰敗很難定論,但雙方在訴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迅速反應、積極應對”的策略安排,值得所有創新企業學習。


  在3月25日舉辦的“技術創新背景下探尋知識產權權益保護的有效途徑研討會”上,某位教授圍繞知識產權企業的“維權策略”和“訴訟建議”發表了主題演講,向創新企業提出了8項維權策略和28項訴訟建議,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


8項維權策略


一、以終為始:面對訴訟維權策略安排

  為了構建一個執有力的知識產權維權工具,做到從高質量技術到高質量專利,再到高價值專利,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前瞻性的策略安排。當然,這需要綜合考量成本支出、工作繁復度以及競爭必要性等因素。


1. IP的全覆蓋

  知識產權全覆蓋的目標,是使企業擁有更加豐富的維權武器。比如,同一個產品可以從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等角度進行全方面的專利覆蓋;商標注冊要做到覆蓋更多的標識等。


2. IP的確定性

  知識產權確定性的目標,是使企業維權的權利基礎更加確定?,F在企業在維權時多用反法第二條、第五條來打擊競爭對手,但是實踐表明,反法案件的審理難度遠高于商標侵權和著作權侵權案件。如果能夠把請求反法保護的標識、形狀等對象,用權利基礎更確定的注冊商標或外觀設計專利等保護起來,可能維權更容易,預期更明確。


3. IP的穩定性

  知識產權穩定性的目標,是使企業維權的基礎更加牢固。比如,在撰寫專利時要考慮專利無效的可能與應對,要考慮獨立權利要求與從屬權利要求的架構。


4. 侵權的可視化

  侵權可視化的目標,是使企業維權舉證更容易。比如,在申請專利時,就需要權利人考慮:第一,將來誰會使用此項專利?第二,如何發現他人正在侵權使用?第三,對侵權事實能不能取證、舉證?


5. IP保護的交叉性

  知識產權保護的交叉性,其目標是使企業維權的選擇更加多元化。比如,企業在商標設計之初,應當考慮多項權利重疊保護,例如圖形化的商標標識可以同時獲得商標權和版權的保護;而獨特性的產品設計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也可以作為反法中的特有包裝、裝潢保護。通過交叉性的權利保護,可以提供更多的維權選擇。


6. 權利的可規避性

  知識產權的可規避性防御,目標是使得侵權者逃避侵權更加艱難。專利侵權訴訟最容易觸發回避設計,由于專利權利要求書寫欠妥當,更易出現這種權利規避的現象,最后導致可能維權成功了,但并不能有效遏制被告的業務發展。


7. 權利的延伸性

  權利的延伸性目標,是使企業維權空間更廣闊。當今的知識產權競爭已經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更多的是產業鏈、生態圈的競爭。在這個背景下,維權訴訟的眼界應當突破直接的競爭對手。比如,供應鏈的專利布局,專利“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將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的一些產品或技術納入到自己的權利覆蓋之下,當專利戰爆發時,你可以通過打擊競爭對手的供應商來打擊它。


8. 360度出擊

  360度出擊的目標,是使企業維權視野更加開闊。當前打假維權之路還是比較艱難,侵權有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覺,這就需要在維權時360度出擊。比如,不限于用自己的IP進行維權,可以聯合友商的IP的進行維權,還可以分攤成本;此外,維權也不局限于IP,在維權時都可以考慮運用。


28項訴訟建議


二、決戰訴訟:基于提高賠償的訴訟建議

  有一段時間,出現許多指責知識產權判賠過低的聲音。如果讓法官來解釋一下判賠為何低?理由肯定會很多??偨Y起來,首先,是你的權利不行。你的權利基礎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不是發明專利權,當然賠得低;其次,是你的被告不行。你告的是經銷商,不是制造商,當然賠得低;然后,是你的證據不行。你賠償證據都不提供,當然賠得低;最后,是你自己不行。你這個原告是搞商業維權的,當然賠得低……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支持高額賠償的證據呢?所以就有人提出28項訴訟建議。 


1. 選擇更強大的權利基礎。

  某位教授等分析了1993-2013年的1600多件專利民事侵權訴訟案件,分析結果顯示:發明專利案件的平均判賠金額為24萬多元,實用新型專利案件的平均判賠金額為12萬多元,外觀設計專利案件的平均判賠金額為6萬多元。因此,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可以優先考慮用發明專利去訴訟(當然,并不是絕對的)?;蛘哌x擇更有知名度的商標去訴訟,選擇經濟效益更高的權利去訴訟。


2. 證明被告有實力且“多金”。

  除了注冊資金狀況、經營狀況、生產規模,也可以翻閱各種報道或公司年報等信息,查找可以證明或間接證明被告實力或賺錢能力的證據。


3. 證明涉案產品的價值較大。

  包括自己和被告的涉案產品的銷售價格、銷售狀況、市場價值等。


4. 選擇高額判賠頻率較高的管轄法院。

  數據表明,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法院承接了全國多數專利案件,且高額賠償的知識產權案件也往往出現這些法院,主要原因在于——審判水平較高、敢于賠償,敢于“亮劍”。


5. 避免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客場”作戰。

  這里不是要指責法院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但是,法院對本地的被告企業“下手太狠”,畢竟存在一些可以理解的顧慮。


6. 請求法院責令被告提供財務方面的賬簿、資料等。

  2014年施行的《商標法》已經明確提供了這方面的法律支持。


7. 申請法院證據保全,雖然這并不容易。

  不過,萬一法院接受了你的申請呢,萬一被告還野蠻地抗拒證據保全呢,這時被告可能會吃賠償的虧。


8. 盡力證明被告侵權的惡意。

  可以通過侵權行為的性質、持續時間、重復侵權等來證明。


9. 如果發出侵權警告后被告仍在持續侵權,簽署和解協議后再次侵權,這也是被告惡意侵權的最好證明。

  此外,證明被告以侵權為業也是一個好辦法。比如,被告申請注冊或使用了大量的傍名牌的商標。


10. 起訴制造商通常會比只起訴銷售商獲得更多的賠償。

  銷售商只對其銷售范圍內的侵權產品承擔賠償責任,顯然不會對制造商的其他渠道的侵權產品銷售承擔責任,但制造商要對所有的侵權產品銷售承擔賠償責任。


11. 盡力調取客觀可靠的證明被告侵權規模的證據,尤其是侵權的持續時間、侵權產品銷售數量、侵權地域范圍、門店數量等。比如,申請調取海關關于涉案商品進出口的數據。


12. 可以在不同時間段、不同銷售區域、不同銷售渠道公證取證,“多點開花”,有利于證明被告的侵權規模。


13. 通過同業經營的上市公司年報等渠道,調查涉案產品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在有銷量數量等證據支撐的情形下,可以為計算賠償額提供重要支持。


14. 訴前與訴中取證,持續監控侵權活動。

  如果被告在被訴后,仍然在大規模從事侵權活動,有必要向法院提交證據,要求給予更嚴厲的賠償“懲罰”。


15. 申請鑒定侵權行為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這在商業秘密刑事犯罪案件中經常使用,該刑事案件中的鑒定結論有可能在民事訴訟中被法院直接采用。


16. 提出合理的許可費參照。

  對于確實存在知識產權許可的權利人,既要簽署規范的許可協議,并體現許可的使用費或其支付方式,還要保留與使用費支付相關的匯款憑證、往來郵件等。


17. 在以往的和解協議中埋下高額賠償的種子。

  在就第一次侵權行為簽署和解協議時,為防止重復侵權或繼續侵權,可以約定較高數額的損害賠償數額,以提高對方侵權成本,起到侵權威懾作用,也能提高日后訴訟的獲賠金額。


18. 尋找被告自我宣傳甚至是自吹自擂的證據。

  比如被告官網上宣傳的涉案產品產量或銷量、銷售區域、銷售門店數量等。


19. 調取被告的審計報告或會計報告、招股說明書等;或被告向主管部門申報的資料,比如申報著名商標、認定馳名商標、申請專利獎項的申報資料,或者稅務方面的資料。


20. 挖掘第三方機構與賠償有關的數據或信息。

  比如,查詢相關行業協會或調查公司公布的涉及被告的市場占有率等數據。


21. 先通過工商部門等機關的行政執法,甚至公安部門的刑事偵查,查處獲得一定數量的侵權產品,甚至財務資料,為后續的民事賠償提供支持。


22. 如果讓被告感到有刑事犯罪的風險,可能會讓對方有興趣與你討論和解的問題,并獲得更高的和解金額。


23. 發掘被告在其他訴訟中,尤其是作為原告起訴他人侵權時提交的各類證據資料。當然,也包括被告在相關刑事等訴訟中被法院認可的相關證據。


24. 多項權利共同出擊,最好選擇不同的戰場。

  如果一個侵權產品存在多個知識產權,可以考慮多管齊下,當然最好在不同的法院起訴不同的侵權行為。


25. 針對被告不同系列、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產品,分別提出多個侵權案件,這些案件判賠的金額累積起來,通常會比以一個案件起訴所判賠的金額更高。


26. 向法院提供維權所支出的合理開支,以及消除侵權影響的合理開支等。

  如果公證保全較多、律師費用較高、搜證支出較大等等,也會影響最終的賠償額。


27. 避免自己的案件被法院“認定”為商業性維權。

  如果法院認為你是“商業性”維權訴訟,并且你的舉證又不負責任,很有可能會“打壓”你的賠償請求。


28. 向法院提供高額判決先例,尤其是案情相似的案件。

  目前法院正在推行“案例指導制度”或“先例判決指導制度”,雖然“先例”對案件定性可能更有指導或借鑒意義,但應該也能夠增強法院判決高額賠償的信心。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播撒文化建設之種 夯實知識產權之基
下一篇:專利強國關鍵在質量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