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綜合運用:知識產權“金鑰匙”開啟創新之門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綜合運用:知識產權“金鑰匙”開啟創新之門

發布時間:2017.10.09 新聞來源:知識產權報

   這是一場事關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偉大實踐。
  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中國這艘航船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新路徑,正向著偉大復興征途奮勇前行。
  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判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2016年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強調,創新驅動是發展形勢所迫,是世界大勢所趨,是國家命運所系。
  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是產權化的創新成果,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從單一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多渠道盤活知識產權資源。
  2014年在上??疾鞎r,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讓他們各得其所。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也都對知識產權運用作出明確部署,強調要以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為紐帶,以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為載體,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知識產權產業化,努力提升知識產權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當好“攀枝花”,做好“頂梁柱”,直接貢獻GDP。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解決的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背鱿?015年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
  5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國知識產權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實踐和探索,從完善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搭建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平臺、推進知識產權軍民融合、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新知識產權金融等方面著手,暢通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渠道,培育知識產權運營新業態新模式,盤活用好知識產權資產,加速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切實提高知識產權運用綜合效益。


  建機制 深化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長期以來,科技成果閑置率高、轉化率低是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少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科研團隊不能或較少能夠共享轉化收益,實施專利轉化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知識產權局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權益分配機制,讓創新者真正能夠從創新中獲益,從根本上調動單位和發明人實施專利轉化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化日趨活躍。特別是修訂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自2016年實施以來,上海、湖北、湖南、四川等多地高校、科研院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為科技成果專利化、創新成果產業化提供了制度保障。部分高校規定將不低于70%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劃歸成果完成人或科研團隊所有,作為獎勵和再研究基金。同濟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不少高校院所還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特色政策。其中,西南交通大學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學校與職務發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專利權。此舉一出,就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
  今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一組專利以5億元的價格許可給有關企業實施;5月,同濟大學王占山教授團隊的6件發明專利以3800萬元轉讓;同樣在今年,武漢工程大學8件專利作價2128萬元入股一公司……多所高校實現專利高價值轉移轉化,正源于創新的權益分配機制激發了專利運用積極性。


  建平臺 知識財富換取“真金白銀”


  長期以來,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不暢,不僅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也受制于缺平臺、缺渠道等不足。有鑒于此,自2014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財政部以市場化方式,積極推進“平臺+機構+資本+產業”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截至目前,不僅在蘇州、寧波等8個城市開展了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試點,還基本完成了“1+2+20+N”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并以股權投資的方式重點扶持了20家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為知識產權的轉移轉化、收購托管、交易流轉、質押融資、專利導航、分析評議等提供了平臺支撐。
  目前,北京全國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總平臺、西安軍民融合特色試點平臺和珠海金融創新特色試點平臺均已建成并投入運行,同時還引導10個省份設立了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首期募集資金超過40億元,支持4個省份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有效促進了知識產權與創新資源、產業發展、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
  在一系列試點工作的直接帶動下,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業態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技術交易日趨活躍。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約16%。專利轉讓、許可、質押等在內的專利運營次數達到17萬余次,同比增長近20%。
  在專利權質押融資方面,5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各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聯合本地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創新型企業融資需求調查和項目對接等工作,推動質押融資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這5年,我國專利質押融資總額累計達到2057億元,年均增長33%,有效解決了一批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作為知識產權運營的一個重要領域,軍民融合知識產權運營近年來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有關方面積極推進西安軍民融合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還會同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印發了三批次的《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轉化目錄》。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會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關于促進國防知識產權向民用領域轉移,鼓勵民用領域知識產權在國防領域運用的政策文件,推進知識產權軍民雙向轉化,實現強軍富民的協調發展,支撐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實施。
  加強專利運用、實現專利價值,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016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顯示,我國有效專利實施率超過六成,去年達到了61.8%?!鞍ㄙ|押融資在內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的推行,可以最大限度實現知識產權價值,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推動創新發展大局,進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苯K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唐恒認為。


  促產業 激揚活力建設“制造強國”


  產業強則國家強,產業興則國家興。5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通過深入實施專利導航、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措施,大力促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
  看前沿,導航產業發展。依托自身信息和人才等優勢,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有關地方,通過對相關產業專利數據信息的深度挖掘、綜合分析,幫助企業、行業以及地方了解掌握相關產業專利布局和市場競爭態勢,明晰發展方向,優化發展路徑,主動規避風險,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目前,已經基本形成面向企業、產業、區域,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專利導航工作整體格局。全國17個園區、13個行業協會和115家企業開展了專利導航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確定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9個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有力促進了地方產業的發展。
  望市場,重塑競爭優勢。在各方面共同推動下,有關企業和行業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國家戰略性新興領域,已組建了91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這些聯盟通過綜合運用市場信息、專利分析等手段,掌握行業知識產權布局和競爭態勢,識別技術創新的方向和技術需求的領域,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利研發、收購、許可,實現全產業鏈完善的專利布局,保障并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維護國家產業安全和核心競爭力。
  觀升級,彰顯發展活力。在一系列工作的推動下,近年來專利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2016年首次發布的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目錄和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4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合計達到26.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1.0%,年均實際增長16.6%,是同期GDP年均實際增長速度的2倍以上,雖然專利密集型產業就業人口只占全社會的3.4%,卻創造了全國10%以上的GDP。另根據最新發布的研究數據,2015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至12.4%,顯示出了旺盛的發展活力,專利密集型產業正加快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一系列舉措推動下,5年來,我國市場主體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得到了體現,通過知識產權的實施轉化,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 打通了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
  實踐證明,創新是中國邁向制造強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元素,而知識產權是為創新護航最有力的武器。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一程”上,各類創新主體正以厚積薄發之勢推進知識產權綜合運用,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凝聚成磅礴的中國力量。(知識產權報 記者 王宇) 


  盤活資源 闊步前行


  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知識產權這座橋梁從提升全鏈條價值發力,打通的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大動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將經濟增長盡快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到創新驅動上來,不斷提高發展的效益和質量,努力增強持續創新的動力。這就必然要求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積極推動更多的知識產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強知識產權運用,是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市場價值的必由之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產權資源,特別是在專利領域,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已經連續6年位居世界首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超過120萬件。如何盤活用好這些戰略性資源,使其更好地產生效益、推動發展,既是當前我國加快實現由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關鍵一環,也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亟待破解的核心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工作,本身就是興起于實體經濟,并伴隨著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而不斷發展的。無論是企業轉型、產業升級還是經濟提質增效,都需要通過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喚醒“沉睡”的、有價值的知識產權,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服務,為新形勢下創業創新服務。而知識產權運用只有根植于市場,根植于企業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創新才真正有“源頭活水”,知識產權的真正價值才能得到最終的實現。
  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實施專利導航項目、建設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開展軍民融合知識產權運營……一系列重點工作的深入推進,助力知識產權綜合運用一步步走向深入,為創新者帶來更多“獲得感”。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充分挖掘知識產權“金礦”,加速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打通創新成果到現實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專利工作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合拍共振。
  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夢想匯聚強大力量。展望未來,在創新的引領下,中國必將不斷夯實發展的基礎,不斷刷新發展的高度。(知識產權報 廣宇)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廣東上半年查獲43宗進出口假冒偽劣案件
下一篇:祝福祖國 花開燦爛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