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最高補貼3000萬】2020年度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項目的通知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最高補貼3000萬】2020年度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項目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0.06.02 新聞來源:
-size: 12pt;">  車載充電機支持450800V電壓平臺,最大輸出功率≥20kW;體積功率密度≥3.0kW/L,效率≥97.0%@380VAC滿載、常溫;DC/AC放電≥6.6kVA;產品滿足ASIL-C功能等級安全要求,滿足GB18387、GB18655、ECER10、CISPR25等國內及國際EMC標準;連續無故障運行時間≥2000小時。產品至少裝車應用500套,申請核心知識產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專題2:氫燃料電池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4)

  項目2.1 基于國產碳纖維的氣體擴散層研發與產業化

  ()研究內容

  自主研發碳紙,開發低成本、高耐久的氣體擴散層(GDL)。包括:研究國產高強度碳纖維篩選和預處理技術;開發碳紙用改性粘合劑;研究碳纖維造紙技術與石墨化工藝,開發高電導率、高氣體透過率的高強度碳紙;研究碳紙表面疏水處理技術;研究GDL多孔結構與電池性能及水氣管理的關系,開發碳紙復合微孔層(MPL)強化傳輸技術;開發氣體擴散層連續化生產工藝;研究氣體擴散層在不同工況下壽命、可靠性測試技術及評價方法,制定技術規范與標準。

  ()考核指標

  碳紙:可控厚度80190μm,偏差≤±1.5%,孔隙率≥75%,垂直向透氣率≥2000mL·mm/(cm2·h·mmAq)、接觸電阻≤5mΩ·cm2、彎曲模量≥10Gpa;模擬燃料電池汽車啟停工況,在1.01.5Vvs.RHE條件下,10萬次循環后,碳紙性能衰減≤10%。

  微孔層:孔徑可控精度±10nm,表面粗糙度≤7μm,可控接觸角≥145°。

  氣體擴散層:可控厚度80250μm、偏差≤±1.5%,抗拉伸強度≥10MPa、體電阻≤8mΩ·cm2,硬挺度≥12Taber、垂直熱導率>0.5W/(m·K)、氣體通量≥600m3/(m2h)(ΔP=0.1bar),接觸角≥145°;GDL水氣管理反映在電池性能方面,電池電壓≥0.72V@1A/cm2;運行5000小時后氣體擴散層失重率≤5%;建立GDL生產線,良品率≥95%;3家以上廠家穩定供貨,裝堆應用100套以上(≥60kW)。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2.2 超薄石墨雙極板開發

  ()研究內容

  開發高致密、高導電性、高耐蝕、低成本的超薄石墨雙極板。包括:研發石墨原材料和增強樹脂材料的篩選與處理技術;研究極板基材組分設計與調控技術;設計氣體分布均勻的高性能流場和高氣密性的極板結構,開發超薄石墨雙極板及其快速成型工藝;開發雙極板連續化生產技術及裝備;研發雙極板氣密性快速在線檢測技術;研究雙極板性能評價方法和壽命快速評估方法,制定技術規范與標準。

  ()考核指標

  厚度≤1.2mm,誤差≤±0.01mm,平面度≤10μm,極板最薄處厚度≤0.3mm;接觸電阻≤10mΩ·cm2@1.4Mpa,電導率≥150S/cm;透氣率≤2×10-8cm3/(cm2·s),工作壓力≥2bar(g),彎曲強度≥50Mpa,拉伸強度≥30Mpa;接觸角≥100°;短堆工作5000h時性能降幅≤8%;雙極板壽命≥3萬小時。建立中試生產線,單片極板成型時間≤2分鐘,氣密性單片檢測時間≤10s,良品率≥95%;3家以上廠家穩定供貨,裝堆應用100臺以上(≥60kW)。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申報。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2.3 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多合一集成控制器研發

  ()研究內容

  開發高可靠、高安全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多合一集成控制器。包括:開發集成控制器的新型拓撲結構,實現燃料電池升壓DC/DC、空壓機電機控制器、高壓配電單元、電堆內部交流阻抗檢測等集成控制;研究高可靠SiCMOSFET柵介質材料和芯片集成封裝技術,開發SiC功率器件及大電流驅動技術;研究升壓DC/DC多相交錯并聯控制技術;研制高輸出頻率、高載波頻率的空壓機高速電機控制技術,研究反電勢在線辨識方法,設計軟件、硬件結合的高頻諧波抑制方案;研究交流阻抗在線檢測技術;研究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多合一高壓集成控制器集成技術;開發集成控制器檢測技術及裝備。

  ()考核指標

  控制器產品設計安全等級達到或超過ASIL-C等級;控制器產品壽命不少于10(以加速壽命驗證測試報告作為驗收依據);控制器最高效率≥98%,全負載范圍內效率≥90%,輸出電壓范圍420750V,電壓精度≤1%,體積功率密度≥5kW/L,質量功率密度≥3kW/kg;升壓DC/DC功率>100kW;轉速控制精度優于1‰;交流阻抗測量精度優于1%,測量頻率范圍0.11kHz;集成控制器EMC(帶載)、可靠性和產品設計壽命滿足整車要求;工作環境溫度滿足-4085℃;系統傳導及輻射發射滿足GB/T18655-2018CLASS3要求;裝車滿足8年或50萬公里壽命要求,實現量產并至少應用于2款公告車型;申請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2.4 全氟磺酸樹脂質子交換膜研發

  ()研究內容

  開發高質子電導率、高機械強度、長壽命的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以及批量工程化制造技術。包括: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側鏈、高磺酸根當量的質子交換膜用全氟磺酸樹脂和高氣體擴散系數的催化層用全氟磺酸樹脂;研發全氟質子交換樹脂高純單分散溶液及制備技術;研究質子交換樹脂的自由基進攻與衰減作用機理,開發超薄、高化學穩定性和低尺寸變化率的質子交換膜;開發質子交換膜卷對卷的工程化制造技術及裝備,突破規?;苽渲械蛷埩ν坎?、熱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究質子交換膜壽命評價及測試方法,形成技術規范與標準。

  ()考核指標

  質子交換樹脂離子交換容量(IEC)≥1.3mmol/g,交換當量(EW)≤730g/mol,質子交換樹脂分散粒徑≤150nm。質子交換膜幅寬≥20cm,可控厚度815μm、偏差≤±5%,離子電導率≥0.1S/cm(5075RH%,6095℃),電子電阻率>1000Ωcm2,H滲透電流密度≤1.5mA/cm2;允許最高運行溫度≥100℃,強度≥50MPa;縱橫向溶脹率≤3%,溶脹應力/屈服強度比值≤0.02,OCV測試氟離子釋放率≤0.7μg/cm2/h(OCV測試)、循環OCV次數≥90,化學機械混合耐久性≥20000循環。建立中試線,成品率≥98%、成本≤400/m2;3家以上廠家穩定供貨,裝堆應用100套以上(≥60kW);金屬離子含量≤20ppm。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專題3:智能網聯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5)

  項目3.1 智能控制氣壓制動系統研發及產業化

  ()研究內容

  研發瞬時響應快、高度集成的智能線控氣壓制動系統。包括:研發具備高能量回收率的智能線控氣壓制動系統,提高制動力響應速度和控壓精度,實現制動力分配和動態載荷精確估計;研究回饋制動力與摩擦制動力的動態協調控制技術,在制動力的切換過程中,保證整車制動平順性;研究線控制動系統的冗余設計和控制技術,在系統部分功能失效情況下保證整車制動安全;研制獨立壓力控制集成電磁閥;開發耐高溫雙向輪速傳感器;開展線控制動系統復雜工況的測試技術研究;實現智能線控制動系統在不同重卡、輕卡、掛車等類型車上的批量裝車應用。

  ()考核指標

  線控氣壓制動系統響應時間≤450ms;線控制動達到穩定控制的時間≤1s;相同工況、相同減速度需求的線控制動減速度差異≤10%、空滿載的減速度差異≤15%;線控制動系統可響應的最小減速度為1m/s?;回饋制動與摩擦制動非線性動態分配,典型城市工況下回饋制動對整車能耗降低的貢獻度>20%;線控制動系統技術要求符合:GB/12676-2014、GB/T13594-2003、GB7258-2017中的相關標準;線控控制系統電磁兼容性能符合:GB/T34660-2017的相關等級要求。線控制動系統無故障運行壽命不低于8;實現批量制造,裝車應用于2款以上公告車型。申請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3.2 高性能、高可靠域控制器系統研發

  ()研究內容

  研究智能汽車計算控制核心架構,自主開發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低成本的域控制器系統,應用于量產車型。包括:研究滿足功能安全的系統架構,設計高可靠、高容錯的冗余防失效體系;研究滿足高級別智能駕駛需求的物體識別、傳感數據融合、高精定位、智能決策、控制執行的算法體系;建立標準化的交通場景庫,研究高清地圖構建方法;開展裝車測試與驗證,結合超融合感知環境,實現高速道路自主巡航、道路擁堵輔助、自動泊車和封閉區域代客泊車等智能駕駛場景的應用。

  ()考核指標

  域控制器計算能力≥30KDMIPS,浮點算力≥16TOPS;主芯片功率≤50W;控制器平臺軟件兼容AUTOSAR標準,域控制器功能安全等級最高達到ASIL-D等級要求,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單臺車端核心計算平臺支持不低于9路高清視頻通道、12路超聲波雷達、4路毫米波雷達、1路激光雷達等傳感接入。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駕駛軟件算法庫平臺;實時構建并輸出探測封閉場景中的高精度地圖,精度誤差≤15cm。系統產品真實道路場景驗證不少于20萬公里,感知響應時間<50ms,決策響應時間<50ms,控制響應頻率>50Hz,執行響應時間<80ms;產品至少應用于3款車型。申請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申報。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3.3 自動駕駛整車及零部件性能測試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

  研究復雜工況下自動駕駛整車及零部件性能測試關鍵技術及系統。包括:研究運動控制與感知決策結合、場景認知學習與生成結合、虛擬仿真與真實場地測試結合的平行測試理論;研究雨、霧、光、電磁等極端環境對自動駕駛整車及其核心零部件性能的影響;研究高還原、可定量、高密度的實際場景仿真注入技術,開發道路、交通、氣候、電磁等全工況環境的重構再現裝備。研究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元件等傳感器的測試方法和規范;開發激光雷達、攝像頭的性能檢測平臺,IMU定位定姿臺架等關鍵裝備及配套軟件;研究高級別自動駕駛系統和AEB、ACC、LKA等子系統的性能測試方法和系統。

  ()考核指標

  完成至少5種關鍵零部件測試系統開發,其中激光雷達測試裝備的角分辨率控制精度≤0.01°,探測距離測量精度≤0.01m(0300m)、視場角測量精度≤0.01°;攝像頭測試裝備的幀率測試范圍覆蓋1120Hz、FOV測量范圍≥100°,具備MTF值、動態范圍、眩光等測試能力;毫米波雷達測試裝備的探測距離精度≤0.01m、速度精度≤0.005km/h;IMU慣導的加速度計偏移穩定性測試精度≤0.001mg,陀螺儀偏移穩定性測試精度≤0.1°/h。

  完成整車綜合性能測試裝備開發,其中整車感知范圍測試誤差范圍<1%;復雜環境衛星定位精度測試誤差<0.01m。

  完成環境模擬系統開發,可實現80km/h通行測試速度,可模擬5100mm/h強度的人工降雨、15100m的能見度人工造霧、0.12000lux環境光照強度的獨立或相互疊加的復雜工況。

  建立復雜工況下自動駕駛整車及零部件性能測試技術體系和性能指標體系,制定性能量化分級標準,提交強檢準入標準,滿足C-NCAP主動安全測試及各類自動駕駛研發類試驗的測試需求;完成測試規范10份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5項以上,申請核心知識產權不少于5件。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3.4 車載毫米波4D成像雷達系統開發

  ()研究內容

  自主開發射頻前端集成芯片MMIC和具有俯仰掃描功能的高性能車載毫米波4D成像雷達系統。包括:開發可實現水平+仰角掃描的緊湊型低成本天線<, font face="Arial">;研究提升雷達獲取信號能力,提升雷達探測距離和精度,研究解決毫米波雷達方向角分辨力不足的問題,實現方向角的高精度分辨能力;研究數字信號處理算法,實現目標長、寬、高、速度四維信息高精度數據的提取,優化目標識別能力;研究提升雨霧天氣的抗干擾性能,實現全天候工作;開發用于生產校準的自動測試系統,確保產品一致性。

  ()考核指標

  點云成像≥10萬點/秒,幀率≥60Hz;探測距離:0.2300m,距離分辨率≤0.1m,距離誤判率≤15%;探測速度:-400km/h+400km/h,速度分辨率≤0.5km/h;視場角:水平≥±45°,垂直≥±7.5°,角度分辨率≤0.5°(方位角);工作溫度:-4085℃符合ISO26262ASIL-B標準。雨霧天氣:點云成像≥8萬點/;在雨霧天氣下探測距離≥150m。

  信號感知系統:對機動車、非機動車及行人等運動物體的檢出率>99%,分類準確率:行人>85%,車輛>90%;識別檢測距離:行人>100m,車輛>200m;系統處理速度<30ms;目標跟蹤數量≥256個,支持未追蹤的RawData輸出;檢測物體的位置精度<10cm;運動物體速度誤差<±0.15km/h。毫米波4D成像雷達系統實現量產,至少應用于2款公告車型。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申報。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申報限制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項目負責人或申報單位不得進行申報或通過資格審查:

  1.項目負責人有廣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3項以上(3)未完成結題或有項目逾期一年未結題(平臺類、普惠性政策類、后補助類項目除外);

  2.項目負責人有在研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未完成驗收結題(此類情形下該負責人還可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項目團隊);

  3.在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審計、檢查過程中發現重大違規行為;

  4.同一項目通過變換課題名稱等方式進行多頭或重復申報;

  5.項目主要內容已由該單位單獨或聯合其他單位申報并已獲得省科技計劃立項;

  6.省內單位項目未經科技主管部門組織推薦;

  7.有尚在懲戒執行期內的科研嚴重失信行為記錄和相關社會領域信用黑名單記錄;

  8.違背科研倫理道德。

,

具體扶持方式

  專題1:純電動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3)

  項目1.1 動力電池電極綠色制造技術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項目1.2 無模組動力電池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項目1.3 智能電動汽車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關鍵技術研究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3000萬元。

  項目1.4 大功率、高效率碳化硅雙向車載充電機開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專題2:氫燃料電池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4)

  項目2.1 基于國產碳纖維的氣體擴散層研發與產業化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項目2.2 超薄石墨雙極板開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項目2.3 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多合一集成控制器研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項目2.4 全氟磺酸樹脂質子交換膜研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專題3:智能網聯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5)

  項目3.1 智能控制氣壓制動系統研發及產業化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項目3.2 高性能、高可靠域控制器系統研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000萬元。

  項目3.3 自動駕駛整車及零部件性能測試關鍵技術研究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2500萬元。

  項目3.4 車載毫米波4D成像雷達系統開發

  采用競爭性評審、無償資助方式,擬支持1個項目,支持額度不超過1500萬元。

扶持領域

  本重大專項共部署3個專題、12個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擬支持1個項目,項目實施周期為34年。項目申報要求產學研合作,須覆蓋該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參研單位總數不超過6個。

具體申報條件

  一、申報要求

  ()項目申報單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其他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等)應注重產學研結合、整合省內外優勢資源。申報單位為省外地區的,項目評審與廣東省內單位平等對待,港澳地區高校院所按照《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財政廳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粵科規范字〔20191)文件精神納入相應范圍。

  省外單位牽頭申報的,經競爭性評審,擇優納入科技計劃項目庫管理。入庫項目在滿足科研機構、科研活動、主要團隊到廣東落地,且項目知識產權在廣東申報、項目成果在廣東轉化等條件后,給予立項支持。

  ()堅持需求導向和應用導向。鼓勵企業牽頭申報,牽頭企業原則上應為高新技術企業或龍頭骨干企業,建有研發機構,在本領域擁有國家級、省部級重大創新平臺,且以本領域領軍人物或中青年創新人才作為項目負責人。鼓勵加大配套資金投入,企業牽頭申報的,項目總投入中自籌經費原則上不少于70%;非企業牽頭申報的,項目總投入中自籌經費原則上不少于50%(自籌經費主要由參與申報的企業出資)。

  ()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申報單位總體不受在研項目數的限項申報約束,項目應依托在該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的單位,加強資源統籌和要素整合,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不鼓勵同一單位或同一研究團隊分散力量,在申報同一專項(專題)時,同一研究團隊原則上只允許牽頭或參與1項,同一法人單位原則上只允許牽頭或參與不超過3項目,否則納入科研誠信記錄并進行相應處理。

  ()項目負責人應起到統籌領導作用,能實質性參與項目的組織實施,防止出現拉本領域高端知名專家掛名現象。

  ()項目內容須真實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實力與技術、經濟指標。各申報單位須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負責,要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廳字〔201823)要求,加強對申報材料審核把關,杜絕夸大不實,甚至弄虛作假。各申報單位、項目負責人須簽署《申報材料真實性承諾函》(模板可在陽光政務平臺系統下載,須加蓋單位公章)。項目一經立項,技術、產品、經濟等考核指標無正當理由不予修改調整。

  ()申報單位應認真做好經費預算,按實申報,且應符合申報指南有關要求。牽頭承擔單位應具備較強的研究開發實力或資源整合能力,承擔項目的核心研究組織任務,分配相應合理的資金份額。

  二、申報專題

  專題1:純電動汽車(專題編號:20200903)

  項目1.1 動力電池電極綠色制造技術

  ()研究內容

  開發綠色、節能的動力電池電極干式制備技術與智能化制造裝備。包括:開發與負電極電位相匹配的復合粘結劑材料,實現多維粘結網絡;開發活性物料、導電粉料及粘結粉料的均質無溶劑干法分散工藝;研究電極涂布量、壓實密度等參數與電池容量和倍率性能的關系,開發干式制造厚電極極片;研究化學氣相沉積和靜電噴霧沉積等技術在干法電極制造中的適用性,開發低耗能的極片制備工藝及卷對卷規?;圃旆椒?/font>;開發材料混合、涂布、碾壓、堆疊、注液和化成等全自動化生產線,研究電芯容量、內阻和故障等智能檢測算法,實現動力電池的智能制造。

  ()考核指標

  粘結劑:PVDF(PTFE)高分子粘結劑平均分子量≥1000000g/mol的,熔點≥150℃,熱分解溫度≥350℃。

  干法混料工藝應用于三元、磷酸鐵鋰、石墨和硅碳復合材料的生產;干法電極片可控厚度30200um,偏差≤±1.5%;干法電極片生產速度≥50m/min;使用干法電極技術制備的單體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220Wh/kg,1C(100%DOD)充放電循環壽命≥2000次,容量保持率≥80%;使用干法電極技術制備的高鎳三元(811)鋰電池能量密度≥350Wh/kg,1C(80%DOD)充放電循環壽命≥1000次,容量保持率≥80%;與電極濕法制造工藝相比,正負電極生產制造能耗降低50%,并實現有機物零排放;建立全自動化的動力電池電極示范生產線,良品率≥99.5%;建立干法電極極片評測方法,制訂技術規范。申請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申報。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1.2 無模組動力電池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

  通過增大電芯容量、優化封裝形式、減少附屬部件等方法,開發無模組動力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包括:開展超薄鋁殼、高強度結構電芯設計,研究電芯外殼結構、軸向力與電芯安全之間關系,開發大容量電芯。研究電芯排組方案,設計一體化冷卻系統,研發高強度、高導熱效率、耐候性好的粘結膠水及粘膠工藝,開發長行程的一體化包體焊接技術;研究電池系統結構與底部失效、熱失控等電池安全的耦合機制,制定系統防護等級標準。研究快速且均勻的低溫加熱策略;開發具有功能安全的電池管理系統及熱管系統;研究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設計與驗證技術,開發電池系統的性能評價與測試技術,形成技術規范及評價標準。開發電池系統裝配技術,實現裝車應用。

  ()考核指標

  電池系統集成效率(包體內所有單體體積/包體體積)≥70%;電池系統常溫充放電循環壽命≥2000(1C倍率充放電,剩余容量≥80%);電池系統抗碰撞能力Y≥1000KN,Z向抗擠壓三點彎測試≥800KN;底部防護能力:底部70J沖擊,護板變形;120J沖擊,托盤輕微變形,可使用;370J沖擊,包體內單體不變形,可安全使用;極致安全:整車時速50km/h,底部侵入切割電池20mm,不起火。Busbar長行程焊接精度≤0.2mm,焊接速度≤5s/單體。低溫(-30℃)充電時間≤40min(1080%SOC),電芯內部溫度溫差≤2℃,電芯單體之間溫度溫差≤4℃;全壽命周期內全工作溫度范圍的SOC、SOPSOH的估計誤差≤±3%;建立中試生產線,裝車應用不低于100套。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申報,申報單位應具備動力蓄電池生產資質。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1.3 智能電動汽車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

  開發低時延、高帶寬、高安全和可重構的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包括:建立完整的架構開發流程和體系,提出功能劃分準則;研究通用軟硬件架構與接口,形成標準規范。自主開發車載控制系統,實現軟件模塊復用;研究高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通信架構,開發車內通信系統、跨域通信協議、安全網關及抗干擾技術。研究動力、智能駕駛、底盤、車載娛樂等控制域的異構系統集成、冗余容錯技術;研究-協同控制技術,探索車輛智能互聯生態體系;開發數據遠程分析、診斷以及系統在線調校、升級技術;開展整車系統集成及驗證。

  ()技術指標新型架構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軟硬件獨立;具有可擴展、可升級、高兼容等開放性特點,可應用于不同平臺、不同車型;系統域/中央計算處理器/模塊數量≤5;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機制。主干網絡通訊速率可達1Gbit/s,支持以太網(AVB/TSN)、CAN/CAN-FD、LIN等多種車載通信協議;全升級OTA時間≤30min;通訊時延≤1ms;時間同步≤1ms;滿足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電磁安全要求。架構滿足ISO26262ISO21448標準;支持標準化軟硬件接口≥200個,支持多屏互動;較同級別非智能汽車,整車ECU數量降低80%;整車線束長度減短30%,線重降低20%;芯片資源利用率提高20%,任務實時性小于10μs。新架構應用于2款以上車型開發,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申報要求

  鼓勵應用近幾年國家、省級科研項目成果,優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及材料。

  項目1.4 大功率、高效率碳化硅雙向車載充電機開發

  ()研究內容

  研發大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雙向車載充電機。包括:自主開發高性能SiC功率模塊,研究功率模塊高效散熱技術和高效導熱絕緣材料;研究功率模塊大電流驅動技術、抑制技術,開發高抗干擾能力的驅動芯片。開展雙向充電機主回路拓撲、高密度磁元件、整機結構及工藝設計;研究雙向充電機控制方法及充放電切換策略,不同放電模式的匹配管理算法;研究雙向充電機耐高溫材料、工藝方法、器件結構及封裝技術;研究整機性能評價與測試技術。

  ()技術指標

  SiCMOSFET結溫估算和穩態估算誤差≤±5℃,瞬態估算誤差≤±10℃,在相同應用工況下減少60%的熱失效,各管電流不均勻度控制在5%以內;柵極驅動芯片支持過熱、短路、過流等智能診斷功能,共模瞬態抑制CMTI>100v/ns@VCM=1.5KV,驅動電流能力≥4A,達到AEC-Q100Grade1標準。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廣州市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補貼資金申報指南
下一篇:2020~2021年度粵港澳科技合作專題(港澳科技成果來粵轉化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