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造假賣慘,平臺須擔打假主責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維權打假
短視頻很火,卻有一些發布者故意編造一些聳人聽聞或境遇凄慘的故事,比如有團隊連哄帶騙、滴眼藥水、上手掐疼,只為了讓涼山女孩流淚帶貨賣蘋果。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占網民整體的88.3%。刷短視頻已成為網民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不少行業也搭上短視頻快車獲益匪淺。然而,短視頻領域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盜版、低俗、造假等問題頻出。其中,部分視頻的造假手段到了非常惡劣的程度,亟須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打假措施。
媒體曝光過不少短視頻造假案例,雖然相關責任人受到公安機關依法處罰,但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卻難以完全消除。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恐怕還會有人為了流量、賣貨等利益,繼續炮制假視頻。
頻繁上演的短視頻造假事件,固然是造假者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但根源是網絡平臺未“守土盡責”。根據《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規定,網絡短視頻平臺實行節目內容先審后播制度。如果網絡平臺嚴格審查視頻內容,造假短視頻顯然沒有機會輸出,也就無法誤導公眾、牟取利益。由此而言,相關平臺“守土失責”,應受追責。
對于短視頻造假,除了需要警方、網友參與打假之外,更需要網絡平臺承擔主體打假責任。網絡平臺有義務嚴格審核視頻內容,為網友提供符合法律規定、社會道德規范的健康信息。同時,還需要廣電、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參與打假,主要是監督、監管網絡平臺履行主體責任,杜絕造假。
上一篇:北京開展大紅門地區專項打假行動 下一篇:為抽隱藏款花上千元 文具盲盒套路深引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