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二十大報告點贊“大國重器”,引發創新者熱烈反響——禮贊非凡成就 拓寬中國維度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專利演繹創新奇跡

二十大報告點贊“大國重器”,引發創新者熱烈反響——禮贊非凡成就 拓寬中國維度

發布時間:2022.10.31 新聞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航天載人,刷新中國高度


  10月16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下稱航天科工)各單位紛紛組織黨員干部通過多種形式收聽收看二十大開幕會。航天科工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負責人谷滿倉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武器裝備現代化,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這是國防科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深刻領會報告對知識產權事業的戰略性布局,胸懷‘國之大者’,勇擔時代使命,不斷推動知識產權工作融入型號系統,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span>


  倒計時,點火,起飛……19年前的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華民族飛天夢圓!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四號,我國實現首次進入太空到實時太空授課跨越,在浩瀚太空一次次留下中國人的足跡!如今,神舟飛天、北斗護航、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天問在星際探索、天和在太空遨游,我國不斷締造著“航天強國夢”,同時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航天自立自強、高水平自主創新的決心。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支撐,多年來,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下大力氣為航天利器打造提供系列重要知識產權業務支撐和服務保障。


  為推動新材料新工藝等各項技術自主可控,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建成獨具特色的“三級創新體系”平臺以來,1000余人次參與創新項目研發,設立80個創新實體,支持超材料等49項新材料新工藝技術拓展,推動高溫聚酰亞胺等28個方向取得階段性突破,填補防彈吸波材料等31項技術空白,實現剛性隔熱瓦等16項技術自主化。


  多項技術的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多種產品研制成功實現了替代進口,在航天科工各單位力量凝聚之下,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技術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截至目前,航天科工獲評中國專利金獎3項,擁有有效專利3.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近2.3萬件。


  2019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噸級推力商業航天固體運載火箭(一級,減裝藥狀態)地面試車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大推力、高質量比固體運載火箭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自主創新始終是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精神稟賦。依靠自主創新,我國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征程中穩步前行,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航天重大工程碩果累累,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與新一代航天技術深度融合。航天探索無止境,相信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屬于中國航天的印記將越來越多?!惫葷M倉說。(劉 娜)


  高速鐵路,跑出中國速度


  10月16日,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北京局)干部職工堅守崗位保安全、保穩定、保暢通,用實際行動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鐵路北京局運行的京張高鐵復興號列車最高時速350公里,從北京到張家口174公里的路程,只要1小時左右就能到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等,中國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作為“中國標準”領跑世界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高鐵發展日新月異,一次次驚艷了世界。十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形成了具有知識產權的世界先進高鐵技術體系,“坐著高鐵看中國”成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我國已成功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鐵路網,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高鐵里程突破4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復興號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運營,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我國高鐵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嶺,“四縱四橫”高鐵網全面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


  每一次令人嘆為觀止的重大技術進步背后都是自主創新支撐前行,每一項核心技術都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駕護航。目前,我國已形成涵蓋高鐵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管理三大領域的成套高鐵技術體系,高鐵技術水平總體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從成功構建基于BIM的鐵路工程協同設計體系,到突破高鐵ATO關鍵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從智能型復興號動車組,到智能綜合調度系統,中國高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創新力量。


  世界上首次全線采用智能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融合BIM、GIS等新技術,建立全線、全專業三維BIM模型,開啟智能鐵路新時代。國鐵集團京張城際鐵路有限公司運輸安全部副部長王久軍介紹,京張高鐵作為“最聰明”的高鐵,是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技術的集成。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實現了車站自動發車、區間自動運行、自動停車開門,一證通行、刷臉進站、智能機器人服務,列車5G超高清演播、無線充電,交通一站式接駁,為旅客提供了暢通、便捷、舒適、安全的美好出行體驗。(李思靚)


  盾構機,挖掘中國厚度


  10月16日上午,黨的二十大隆重開幕,引發中交天和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下稱中交天和)干部職工的強烈反響。


  中交天和設計研發總院總工程師、江蘇省勞模肖軍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響亮號令,是一篇閃耀思想光輝、照亮前進道路的綱領性文獻和政治宣言。


  從“天河號”到“聚力一號”,中國實現了超大直徑盾構機的彎道超車,讓探索地下空間的無限可能性成為現實?!岸軜嫏C又被稱做‘地下蛟龍’,被廣泛應用于地下隧道工程中,是當之無愧的工業機械之王?!毙ぼ妼χ袊R產權報表示,盾構機是大國建設的核心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基建實力。


  如此“利器”,誕生之路注定不凡?!皣饪梢灾圃於軜嫏C,我們中國人照樣可以!”時至今日,回憶崢嶸往事,時任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工程指揮長、總工程師的張伯陽仍心潮澎湃。2010年的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是我國首個復合地質條件下的超大型隧道工程,我國工程建設所需的大直徑、超大直徑盾構機完全依賴進口。然而,進口盾構機價格高昂、制造周期長等因素遠超工程預期。至此,研發國人自己的超大直徑盾構機被提上了日程。


  超大直徑盾構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研發之路布滿荊棘,但不服輸是寫在中國人血脈里的精神。2010年,中交天和接下了研發兩臺15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的任務。14個月、420個日日夜夜,中交天和的建設者們奮戰在各自的崗位上。2011年12月,我國超大直徑泥水氣壓平衡復合式盾構機“天和號”誕生了。一鼓作氣,2012年3月,“天和一號”也順利誕生。


  “這兩臺盾構機的成功研發結束了大型和超大型盾構機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共為國家節約支出近8億元,并在國際上首創了多項新技術?!毙ぼ娊榻B,中交天和的建設者們備受鼓舞,在不斷奮斗中結出累累碩果,捷報頻傳。2019年,首臺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直徑泥水盾構機“振興號”下線。2020年,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運河號”,于全國最長及直徑最大地下公路隧道北京東六環項目工程中掘進前行,有望近期實現該隧道首個區間貫通。2021年,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聚力一號”誕生,現已于江陰靖江過江通道項目進行著它的穿江之旅。


  手握技術,中國品牌開始了向上突破,讓中國超大直徑盾構機走出去。2018年,孟加拉國卡納普里河河底隧道工程中,中國出口海外的首臺超大直徑盾構機下線;2021年,運用我國盾構機,孟加拉國第二條超大直徑隧道貫通,實現了該國人民的隧道夢。


  現如今,中國超大型盾構機已成為中國品牌的一張“名片”?!皬馁徺I國外全套盾構設備,到國產盾構機在國外工程中脫穎而出,中國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毙ぼ娂拥乇硎?,“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盾構設計師,我將把全部精力放在盾構創新研發上,為盾構機強國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保ㄈ~云彤)


  水力發電,凝聚中國力度


  “認真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我備受鼓舞?!?0月16日上午,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哈電電機)智能制造工藝部智能制造技術室主任賈瑞燕守在電視機前,全程認真收聽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她說,二十大報告對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部署,這對科研人員來說是鞭策,也是鼓勵。


  沿金沙江溯流而上,青山碧水相映間,曠世工程奪目出。這里,是蜚聲世界的白鶴灘水電站,是中國幾代水電人數十年如一日艱辛求索,突破“極限挑戰”,打造出的又一張中國水電引領世界的“國家名片”!


  作為一名專利發明人,賈瑞燕參與了白鶴灘水電站機組研發工作,她和相關研發團隊多年的攻堅克難讓我國在相關領域實現了自主研發,運用機器人CMT堆焊技術提升白鶴灘軸瓦制造質量等。工作11年來,她參與了諸多重大科研項目,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其中授權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3件。


  賈瑞燕說,能夠參與白鶴灘水電站機組研制是她11年工作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仍然記得,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稱贊“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倳浀闹匾v話鼓舞了所有的參建人員。


  彼時,哈電電機自主研制的白鶴灘水電站右岸14號機組,作為全球首臺并網發電、全球首臺實現100萬千瓦滿負荷發電的水電機組,頻頻“出圈”,成為引領我國水電攀登珠峰、勇闖世界水電“無人區”的一段佳話。


  中國三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白鶴灘水電站總容量1600萬千瓦,其中左岸8臺機組由東方電氣自主研制供貨,右岸8臺機組由哈電電機研制。作為水電技術攻堅力量,這兩家企業以其技術創新,勇攀水電珠峰,打造大國重器,向世人完美展示了“中國水電力量”。


  目前,白鶴灘水電站13臺機組投產發電,其余全部具備并網條件,將與長江干流其它5座水電站,共同筑起一條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數據顯示,白鶴灘水電站1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后,一天的發電量就能為一個城市16萬家庭提供一年的用電量。


  “作為一名工藝人員,我將繼續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公司的部署下,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努力開展數字化建設實施工作,以智能升級引領,以數字化驅動賦能,實現公司產業優化升級,助力經濟發展?!辟Z瑞燕充滿信心地說。(陳景秋)


  海油勘探,突破中國深度


  在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后,中國海油“深海一號”氣田總監袁圓難掩激動,他表示,作為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開發建設過程的親歷者,他和他的同事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接下來,公司要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繼續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助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聚焦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全力保障油氣生產供應,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海洋,蘊藏著地球上超過34%的石油和天然氣,近一半深埋于水深超過300米的深海之下。然而,水深每增加一米,資源開采難度便呈幾何級增長,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對于深海開采這種高成本、高風險的開發項目,唯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夠解決困境。從上游到上中下游一體化、從淺水到深水、從國內到國際,40年的技術攻關與自主創新,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相繼攻克了深水、高溫、高壓等領域難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體系。


  去年6月,在距離海南三亞約150公里的陵水海域,“深海一號”正式投產,每年為粵港瓊等地的千家萬戶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鞍霛撌缴a儲油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的全海式開發模式、3項世界級創新、13項國內首創技術、12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深海一號”的成功投產,實現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從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歷史性重大跨越,是我國深水油氣開發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海洋開發領域邁入了“超深水時代”。


  從淺水到深水再到超深水,我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懼驚濤駭浪,面對復雜的海洋環境和地質條件,在數十年間不斷研究探索,最終實現了逐夢“深藍”的目標。目前,我國油氣田已有近200個,“深海一號”“?;惶枴钡壬钏蜌赓Y源勘探開發裝備陸續建成并投產,我國已一躍成為全球少數幾個能夠自主開展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的國家之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一個個大國重器,凝聚著科研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記載著我國為海洋強國砥礪奮進的崢嶸歲月。我國一代代深潛人正在科學思想的指引下,向海而生,不斷創新,奮力書寫著“中國深度”的偉大篇章。(劉弘一)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蜜雪約”蹭“蜜雪冰城”品牌被判賠50萬元——“傍名牌”傍不來甜蜜蜜
下一篇:應用算法推薦侵權視頻,短視頻平臺被判賠超百萬元!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