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值專利助推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1.10 新聞來源:
編者按
2022年,在追夢路上,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成為鐫刻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關鍵詞。本刊現推出特別策劃,記錄過去一年我國在載人航天、科技育種、能源變革等領域的高光時刻。
2023,讓我們繼續乘風破浪,逐夢前行!
科技育種 端牢“飯碗”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跟隨航天員一起回家的,還有在太空旅行了120天的水稻和擬南芥種子。在這次太空旅程中,水稻在中國空間站內完成了從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到開花結籽的全生命周期培養實驗,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倉廩實,天下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1年9月印發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也提出要“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植物新品種,提高授權品種質量”。
近年來,在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下稱南繁),每年冬春,數千名科研人員如候鳥般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開展育種制種研究。截至目前,已有累計超60萬人次科研工作者在南繁開展育種制種。據統計,我國已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七成以上都經過南繁培育。在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收藏著52萬份作物種質資源。如今,這座全球單體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強的國家級種質庫,猶如中國農業的超級發動機,積蓄著科研育種的無限動力。
在生物育種的研發方面,我國正逐步趕上世界先進國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質資源。202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報告顯示,當前全球生物育種領域專利申請量呈上升態勢,近十年來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也成為分子標記育種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隨著種業科技創新迅速發展,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完善,不斷促進著科研成果轉化,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自主選育的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小小種子是糧食界的“芯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已經實現了主要農作物種子自給自足,隨著更多的作物種子進入太空,太空育種也將極大地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劉 娜)
載人航天筑夢蒼穹
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進一步取得了突破。這一年,神舟十四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問天、夢天實驗艙等順利對接,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國航天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標志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自主創新作為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助燃劑”,以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航天強國建設。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攻克并掌握了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在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領域取得積極進展,航天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國產化率大幅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持續提升;建成功能完善、設施完備的現代航天科技工業體系,航天產品的設計、制造、試驗驗證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新一代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取得歷史性成就,不斷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我國商業航天同時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增多。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相關專利申請量位列第二。作為我國首個具備商業性質的航天城,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通過實施一系列商業航天技術專利獎勵政策,鼓勵航天企事業單位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及管理,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推動航天專利的運用轉化。近年來,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與一批擁有多項航天技術專利的院所開展戰略性合作,發布了一系列與商業航天專利獎勵相關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給予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轉化獎勵等,快速推動航天科技成果在航天城落地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闭驹谛碌臍v史起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中國航天正在以新的偉大奮斗開啟新的征程。 (劉 娜)
“極目”出征 科考珠峰
“浮空艇升空高度突破9000米?!甭犞鴮χv機里傳來的聲音,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下稱空天院)的研發人員興奮地歡呼起來。2022年5月15日凌晨,在海拔4300米的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附近的發放場地,空天院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III型浮空艇(下稱極目一號)升空高度達到4762米,創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5月21日凌晨,浮空艇升空高度至海拔9050米,再次刷新紀錄。
長55米、高19米、總重量2.625噸、體積9060立方米……談起極目一號的各項數據,空天院浮空器系統研究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何澤青如數家珍,他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極目一號浮空艇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下稱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關鍵設備之一,其目的是為青藏高原“水、生態和人類活動”研究提供關鍵科學數據。
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環境變化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想獲取準確的數據,須將多種觀測儀器從地面攜帶至海拔9000米的對流層上部,浮空艇可持久駐空和原位觀測的平臺能力有效支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相關研究。
浮空艇“翱翔天際”的關鍵在于艇體系統。面對著極端環境的考驗,要求艇體材料具有良好的低溫、高溫、氣密性能,同時還要抗老化、抗揉搓,在復雜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艇上結構件需要具備足夠剛強度。何澤青介紹,通過跨所聯合研發,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提交了“一種鏈路切換系統及系留氣球”“一種系留氣球主節點調姿機構”“一種囊體材料用四組分聚氨酯膠粘劑及其制備方法以及應用”等專利,并在極目一號順利應用,可對艇體進行有效保護與支撐,在阻擋外部雨雪風沙的同時,也可減少內部氣體泄漏,極大地增加了浮空艇的使用壽命與復用次數。
“在此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從設計、仿真、測試、系統集成、外場試驗的全產業鏈流程,對測控系統、能源系統、錨泊設備等進行了深度的攻關研究,迭代升級?!焙螡汕啾硎?,極目一號是團隊多年研發積累技術的一次集中體現。如今,與極目一號相關的專利申請有30余件,覆蓋艇體設計、結構、飛控、能源等多個領域。
第二次青藏科考期間,極目一號搭載多種觀測儀器,成功進行了10次升空大氣科學觀測,最高升空至9050米,超預期完成了觀測任務。此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的聯合攻關探測,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青藏科考人不負使命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他們正在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刷新著科考“新高度”。 (劉弘一)
金沙“澎湃” 能源變革
作為新中國發電裝備制造業的“搖籃”,哈電集團哈爾濱電廠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哈電電機)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以科技創新驅動打造大國重器,從新中國第一臺水輪發電機組,到全國50%的大中型水輪發電機組,76項“中國第一”“世界之最”從祖國北疆走向全國各地,一張張印有“哈電制造”的中國裝備從中國東北輻射全球。
2022年12月,由哈電電機研制的白鶴灘電站最后一臺機組,高質量投入商業運行,至此,哈電研制的所有白鶴灘機組均實現了高質量投產發電,所有機組運行指標均遠優于精品機組標準,向全球展示了“中國水電力量”。哈電電機研制的白鶴灘機組具有兩大技術創新:發電機從原來的80萬千瓦躍升到100萬千瓦;水輪機采用長短葉片轉輪,實現寬負荷高效穩定運行。當工作人員將6枚硬幣豎立于正在高速運轉的機組上,硬幣竟紋絲不動,機組穩定性可見一斑。
依托于以白鶴灘為代表的巨型混流式機組開發,哈電電機構建了巨型機組的研發體系,率先掌握了混流式機組全三維反問題設計、全空氣冷卻等先進技術,使機組綜合性能領先于世界;依托抽水蓄能機組開發,創新研發了大扭轉翼型長短葉片轉輪,率先攻克水泵水輪機“S”特性和“駝峰”特性等世界性難題。
實際上,科技創新正是哈電電機在水電裝備技術領域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哈電電機組織制修訂各類國際標準8項,特別是在水輪機行業、大型旋轉電機行業,分別首次代表我國作為國際標準召集人,牽頭制定了IEC 62882《混流式水輪機壓力脈動換算技術規范》等,大大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大水電領域的影響力和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截至目前,該公司在國內外共提交專利申請1723件,其中水輪發電機專利申請292件,水輪機專利申請254件,汽輪發電機專利申請210件,這些專利筑牢了我國水電創新發展的底座。
“未來,哈電電機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履行好央企責任,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好‘頂梁柱’‘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堅持創新驅動,打造更多精品大國重器,鞏固在高端水電裝備領域的領先優勢,在實現制造強國和‘雙碳’目標的新征程中刻上深沉底色和鮮明注腳?!惫婋姍C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貴信心滿滿地說。(陳景秋 王學善)
智能制造 專利突圍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近幾年,專精特新企業成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生力軍。成立于2017年的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追覓科技)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智能清潔領域的探索創新和開拓引領,尤其在關鍵核心技術--高速馬達技術上,突破了被國外企業“卡脖子”的高速馬達10萬轉/分鐘大關。
此后,追覓科技持續發力,將馬達轉速提升至12.5萬轉/分鐘,再到15萬轉/分鐘、16萬轉/分鐘,如今已儲備至20萬轉/分鐘,不斷刷新高速數字馬達轉速的新紀錄。秉承著“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具備行業話語權”的理念,追覓科技已在掃地機器人、高速吹風機、洗地機及無線吸塵器等主要產品上形成了核心技術優勢,并在高速數字馬達、單目機器視覺、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技術領域獲得了一批又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在專利的助推下,追覓科技自主研發出搭載12組高性能伺服電機和21TOPS澎湃算力的仿生四足機器狗EameOne,能夠實現爬坡、上樓梯、跨越障礙等高難度動作,并精準判斷多種地形,適應復雜環境。截至2022年11月底,追覓科技在全球累計提交申請專利達309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多達1141件,PCT申請228件,已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640件。
追覓科技的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智能制造的縮影。從追覓科技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中國智能制造只要解決了“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在參與全球競爭、帶動產業鏈發展上,就具備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陳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