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百年老校何以如此“新潮”?一年轉讓專利近百件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百年老校何以如此“新潮”?一年轉讓專利近百件

發布時間:2013.11.27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錢學森曾疑惑: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創新型人才?這一道世紀難題,很多大學在不斷求解。

  武漢大學的做法是,通過營造創新特區,引導學生喜歡科研、敢于創新?!敖o學生開放的環境,創新便會萌發?!辈粌H如此,武大還想辦法將科技成果請出“象牙塔”,變成生產力,破解科研成果轉化難題,為高校服務地方發展提供新鮮經驗。

  一所百年老校,何以如此“新潮”?個中緣由,值得思索。

  ——編 者 

  快到學期末,武漢大學本科生小孫在微信應用“武大助手”里輸入一位教授的名字,一秒鐘的工夫,那位教授本學期所上的選修課、掛科率、平均分數就出現在手機屏幕上。目前,該應用已擁有兩萬多名用戶,其發明者只是一名大三男生——21歲的謝夢非。除了“武大助手”,他還獨立設計完成了“武大樹洞”、“搶課插件”、“幫室友找對象”等校園應用,并被其他高校開發者所模仿。

  在珞珈山的另一側,武大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里,兩院院士李德仁正帶領團隊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行討論測算,也許數年后,這里迸發出的火花就會變成國人指尖顯示的導航圖景。

  從大學生的創新項目,到教授的創新藍圖,再到產學研轉化后的創新產業,創新已然成為這所120歲名校的新名片。

  
土壤寬松

  每年200多萬元支持學生科研,首設“創新學分制”

  走進校內的“阿里巴巴”小茶吧,常能看到幾個本科生聚在一起,討論自己主持的科研項目或創新實驗。據悉,武大每年由本科生申報并主持的創新科研項目多達數百項,其中不少取得了成果并獲得專利。 

  “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蔽錆h大學校長李曉紅說,學校的人才培養、科研、制度建設都為這一目標鋪路,希望造出一片“創新特區”。

  “學校每年拿出200多萬元支持本科生的創新科研項目,平均有70%的學生參與到各種類型的學生科研項目中,這一比例是全國大學中最高的。我們爭取在未來幾年能覆蓋到100%的學生?!蔽錆h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黃本笑說。自2006年至2013年,武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共4549個立項,累計獲批資金848萬余元。其中,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89項,獲得教育部資金資助571萬元;大學生業余科學研究基金項目3960項,學校資助金額277萬余元。 

  “自由寬松的制度是創新的土壤?!蔽錆h大學本科生院院長陳傳夫說,學校出臺了一系列開放政策,鼓勵學生開展自主項目研究。2003年,武大在全國高校中首次設立了“創新學分制”,學生可以通過科研、創業或社會實踐活動所取得的優秀成果獲得學分。2010年,武大又首推“學分收費制”,學生可自主選擇課程老師、自主決定何時畢業。

  “武大的實驗室是全國高校中開放程度最高的。只要有需要,無論是普通實驗室還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報計劃就可以使用?!秉S本笑說,每年武大要為這些實驗室補貼150多萬元。此外,武大還投資1900萬元建立了創新實驗中心,為學生提供了“DIY空間”、“創客空間”。

  創新的土壤,自然結出豐碩的果實。陳傳夫說:“這些年由在校生申報的專利數就達上萬件,全國領先?!薄懊磕曛鲃?、直接進入創業領域的學生有200人,比例達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0.3%—0.5%?!秉S本笑說,“我們的想法是:充分開放,允許失敗,給經費,給空間,給機會?!?/SPAN>

  “創新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結果。給學生開放的環境,有多途徑的選拔與培養制度,創新便會萌發?!蔽錆h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說。

 
 政策給力

  教師轉讓專利70%收益歸個人,科研成果轉化風險學校擔大頭

  除了在教學上栽培創新元素,武大的科研力量也在向世界頂尖創新力看齊。近10年,武大在學術研究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戰略目標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科研方向從單一的科學研究向兼顧國家重大需求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綜合方向轉變。據悉,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有兩個是由武大的專家主導負責的,這在全國高校中絕無僅有。

  不過,光有頂尖的科研水平還不夠,成果如何服務社會是個難題?!伴L期以來,高校很多科技成果難以走出‘象牙塔’,無法轉化為生產力?!蔽浯笮iL助理孫慶橋說。在武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章登義看來,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時,先要厘清高校和研究者怎么切割現實利益,“比如專利歸誰所有、技術收益怎么分配等,如果這些問題談不清,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動力,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SPAN>

  武大恰恰在這個難題上著力。2009年,武大出臺《專利技術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學校對外轉讓專利技術取得的收益,計算為發明人的科研工作量。教師轉讓一件專利,其中70%的收益歸個人所得?!边@一新制度收獲了明顯成效。教授李曉明的一項節電專利以1500萬元轉讓給企業,另一項專利上升為國家標準并于2011年開始實施,這也是我國首例個人發明專利上升為國家標準。

  “科研成果轉化是有風險的,風險誰來擔?高校還是個人?”孫慶橋說,武大對特別重大的科技成果產權和股份轉讓,都會“一事一議”和“特事特辦”,風險盡量多由學校承擔。

  2011年和2012年,武大推出力度更大的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意見,明確規定:知識產權歸武漢大學所有的授權發明專利,按照0.3萬元/件直接獎勵給發明人;支持教師在示范區創辦科技型企業或文化創意企業,學校為其保留專業技術崗位3—8年;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在示范區就業與創業,學校每年設立100萬元創業基金給予支持。

  “目前而言,武大對創業教師和研究生的支持力度全國最大,比如保留專業技術崗位時間最長可達8年,其他國內高校一般最長只有5年?!闭碌橇x說。

  在一系列政策激勵下,研究人員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大幅提高,申請量、獲批量每年增加30%。僅2012年,武大就獲批專利626項,專利轉讓97件?!叭珖聘咝5膶@D讓平均每年也不過10來件。武大的專利轉讓數量增加、轉讓的成交價增加,說明措施起作用了?!闭碌橇x說。

 
 落地到位

  一個創新種子支撐一個鏈條,產學研良性互動

  去年9月,武漢禾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楊代常被評為當地科技成果創新、自主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優秀企業家代表”。這位董事長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武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這家由武漢大學牽頭的企業整合了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及相關企業的人才科技資源優勢,吸引了海內外10余位院士在內的近70個頂尖研發團隊入駐,集聚了約20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加盟,承擔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大批國家重大專項和課題。

  “這是一個用創新凝聚發展能量的成功案例。創新技術有了,業內精英聚集到一起,可以創造社會價值,為當地帶來就業、利稅等?!闭碌橇x說,這就是一個創新的種子支撐起一個鏈條,各方面實現互利共贏。

  “武大的發展戰略是‘頂天立地’,‘頂天’做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立地’是把創新落到實處,服務國家和當地的發展。創新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能量?!崩顣约t說。

  “走產學研合作之路,武大已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蔽浯罂茖W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平湘舉例說,武大有機硅、武大吉奧、武大卓越等這批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快速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建設創新型國家,高校應擔‘頂天立地’之責?!?/SPAN>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選擇心靈
下一篇:中華版權代理中心音樂版權費用結算中心揭牌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