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滴滴出行回應抄襲:靈感相似絕非抄襲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滴滴出行回應抄襲:靈感相似絕非抄襲

發布時間:2015.09.17 新聞來源:廣州惟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版權登記 知識產權顧問 高新科技/產學研項目申報

    9日,“滴滴打車”宣布更名為“滴滴出行”,并且啟用了新LOGO——一個橫著的桔色大寫字母D。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網友指出滴滴出行的新品牌標志,疑似“抄襲”印度設計師創作的牙醫標志。

 

  近日,滴滴陷“抄襲門”的事件在網上持續發酵,網友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記者向滴滴出行求證此事,對方回應稱:“撞衫”純屬巧合。但設計界專家則表示,為了加強創新,滴滴出行應更換更具特色的標志。

 

  設計師微博指出“抄襲”

 

  滴滴的新標志一出,便受到了大量的關注,隨后網上便流傳出“抄襲”印度設計師原創牙醫標志的言論。商報記者搜索后發現,原帖是微博名叫“張洪科”的人所發,他的資料中稱自己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是知名平面設計師、唱片設計師和企業品牌形象設計顧問。

 

  “張洪科”的質疑帖發布于9月8日,并附上了滴滴出行的新標志圖片和印度設計師創作的牙醫標志,并@@了滴滴打車和滴滴打車客服。在他的帖中稱,滴滴出行的新標志是印度設計師2014年2月在設計網站上發表的牙醫標志。昨日,記者聯系上“張洪科”,他稱自己是9月7日看到滴滴出行即將發布的新標志,發現和印度設計師作品“撞衫”,就在微博對滴滴打車方面進行了提醒。但到了9月9日,滴滴打車更名并正式發布了該標志,他對滴滴出行繼續使用該標志的行為感到不能理解。

 

  在“張洪科”揭露了“抄襲”之后,網上的質疑聲和吐槽越來越多。網友“曼特寧不加糖”表示:“抄得一模一樣,你倒是稍微改改??!”

 

  印度設計2年前傳上網

 

  根據網友“張洪科”的提示,商報記者在一家名為“Behance”的美國網站上找到了印度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商報記者了解到該網站在2006年創立,是專業的設計人士發布、交流、分享作品的創意展示平臺,集結了世界范圍內的優質設計項目。

 

  網站上公開資料顯示,上傳該作品的印度設計師名叫Neeti Gokhalay,來自印度班加羅爾。通過對比后發現,Neeti Gokhalay為牙醫機構設計的標志確實和滴滴出行的新標志外形非常相似,都是橫著、未封口的字母“D”,但是牙醫的標志稍顯細長,且顏色為藍紫漸變色。記者在該網站看到,Neeti Gokhalay上傳該作品的時間是2013年9月。截至昨日,該設計已經被瀏覽了5396次,受到156人點贊。

 

  回應

 

  滴滴出行:設計“撞衫”很正常

 

  昨日下午,商報記者聯系上滴滴出行公關部總監葉耘。葉耘表示,滴滴的新LOGO是由滴滴設計團隊歷時半年設計產生,從200多個版本中經過了內部激烈討論選出最適合的一個,其最終稿也是經過了幾十遍的修改而成。

 

  對于網友們的質疑,葉耘坦言,新LOGO設計比較簡約,又源于字母的變形,遇到“撞衫”其實很正常,但絕不是抄襲,只是中印設計師產生了相似的靈感。

 

  此外,葉耘還表示,目前滴滴的新標志已經完成了商標注冊,也嘗試發郵件給印度的設計師以表示對其作品和工作充分的尊重,并對“撞衫”進行解釋。

 

  聲音

 

  律師:不構成商標侵權

 

  重慶洛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海軍律師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是有地域性的,如果印度這家牙醫機構的標志在“中印知識產權公約”里沒有登記和備案,在法律上滴滴出行的新標志就不涉嫌抄襲。另外,陳律師還表示,滴滴出行所屬只要不在印度設立分公司,且印度的牙醫機構不在中國開設,那也不構成商標侵權。

 

  鏈接

 

  這些“撞衫”都是巧合嗎?

 

  1.今年5月,迎來110周年校慶的復旦大學公布了新版的官方宣傳片。但該片上線當天,即被多名網友質疑抄襲東京大學2014年的宣傳片《Explorer》,引起巨大爭議。最終,該片從復旦大學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下線。

 

  2.近日,魅族科技副總裁李楠在微博上爆出一張新產品渲染圖,然而卻引起了眾多罵聲,因為這渲染圖和iPhone6實在是太像了。甚至有網友說,這不僅是撞車,完完全全就是復制。

 

  3.2015年8月23日下午,《極限挑戰》官方微博宣布節目停播。究其原因,官方的說法是節目編排問題,但大部分網友認為,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抄襲了韓國節目《無限挑戰》,之后韓國方面將節目版權賣給了央視,而才會造成該節目延播。

 

  評論

 

  “撞衫”不應止于合法

 

  溫暖的橙色,略帶缺口的“d”字微笑,以溫暖和不滿足的追求來詮釋著滴滴出行的新生。如果沒有眾多視覺設計者的吐槽和廣大網友的圍觀,這個嶄新的標志,將如同這個新生的產業一般,走進公眾的心中。然而,涉嫌抄襲的劇情,迎來的卻是公眾的圍觀和質疑:創意匱乏的標簽之下,受損的豈止是企業形象?

 

  盡管滴滴出行方面,一再否認其設計涉嫌抄襲,并著重強調其已完成商標注冊。但不可否認的是,滴滴出行標志的主體形象,與印度設計師設計的牙醫標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盡管二者時隔兩年相距萬里,但這種時空的距離,就觀賞體驗來看,并無法消解二者形象設計的關聯性,難逃“設計剽竊”的嫌疑。

 

  對自身設計合法性的過度強調,其實并不能轉嫁抄襲嫌疑的質疑。企業所面臨的公關危機,也不是一句“撞衫其實很正?!北憧梢暂p易敷衍。相較于以合法性來堵塞公眾的悠悠之口,涉事公司倒不如重新進行方案修改,以新的設計來替代涉嫌抄襲的作品。

 

其實,滴滴出行新標志的“撞衫”,于廣大企業恰恰是一次深刻的提醒:維護企業形象,公眾需要的不是辯解,而是誠意。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歐盟專利申請占全世界三成
下一篇:中國加入歐盟Designview知識產權數據庫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