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交易平臺建設,盤活知識產權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專家表示,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讓一項項創新成果“活起來”,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為經濟轉型、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這是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的重要目的。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就要在加強對創新成果保護的同時,讓創新真正“落地”,能夠開花結果。
專利申請量是科學技術創新的一面鏡子。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87.6萬件,同比增長2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0.9萬件,增長21.7%。但這些專利成果只有與企業的創新需求相對接,真正進入生產領域,才能切實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順德指出,當前我國知識產權領域最大的制約瓶頸就是運用問題。部分大學、科研院所的很多創新成果或缺乏轉化的積極性和動力,或不具備轉化條件和力量,還有一些單位或企業對屬于國家項目的創新成果轉化有所顧慮,種種原因導致創新成果被“束之高閣”,無法真正為經濟發展服務。
他表示,近幾年相關部門日漸重視這個問題,今年我國通過并實施了新修改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法律的核心就是科技成果中包含和承載的知識產權的轉化問題。法律在重大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和成果歸屬、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等方面有很大突破,將有助于提高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在轉化工作上的積極性,大力推動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盤活知識產權。
近些年來,不少地方也建設了一些技術交易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指出,一些知識產權交易服務機構僅僅停留在專利產品展覽、展示的階段,很難與需求方有效對接并順利轉化,運行效果并不理想。
他介紹,一個好的知識產權平臺應該有熟悉知識產權法律、價值評估、市場營銷、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做支撐,能夠為供需雙方提供一條龍式的綜合性服務。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明確提出,國家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鼓勵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技術交易提供交易場所、信息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等服務。國家知識產權局目前正在著力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
李順德表示,相關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已經行動起來,很多大的科研單位、國有企業等也在實施中,如果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真正發揮好作用,對于科技創新成果運用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記者 高敬)
上一篇:版權合同,影視企業規避法律風險的利器 下一篇:互聯網創業者怎樣保護自己的商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