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中國丟掉“抄襲in China”印象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行業資訊

中國丟掉“抄襲in China”印象

發布時間:2016.04.20 新聞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以色列媒體耶路撒冷郵報網站411日發表文章稱,中國人生產廉價的商品,也以制造山寨產品著稱,消費者利用這個機會以自己喜歡的價格買到商品。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外界對中國的看法過時了。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在保護知識產權,并且取得了成效。鼓勵山寨?作為知識產權圈里的人,筆者對外國同行之前的看法感到驚訝。很早之前我國政府就在專利、商標、版權等領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多年后國外媒體才注意到是這樣。文章帶著提醒其他人的口吻,表明其他人還可能是這種眼光。

 

  吃驚之余,也感到高興。無論之前有怎樣的刻板印象,現在開始轉變也是事實。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靠貼別人的牌做自己的產品的現象很普遍,廉價的名牌衣服滿大街都是,盜版書攤隨處可見。不僅是企業有這樣的行為,政府提倡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做法也表明了當時的無奈。處于低附加值的我國制造業還沒有嘗到站在產業頂端研發、制定規則的甜處,被稱作抄襲in China也是事實。

 

  我國重視創新的政策由來已久,但成效顯現似乎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動力來自企業,除了類似華為這樣的企業的雄心激勵外,制造業人力成本倒逼也是重要原因,生怕掉入拉美陷阱的中國,在專利申請量、核心論文發表量都發生了大躍進式的上升。其中不可忽視的是靠互聯網發家的企業--BAT為代表的資本的力量--尤其是在影視娛樂、體育版權等方面,甚至創造了IP這么一個似是而非的詞匯。野蠻生長需要管理,但好過一潭死水。

 

  現在的中國企業和個人已經意識到,別人的知識產權不可以隨便用的道理。那種隨便抄襲別人文章還理直氣壯的現象已經減少,國內專利、商標、版權訴訟案件越來越多,而我國也設立了三家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來處理這樣的情況。不僅在國內,我國企業走出去時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越來越復雜,從反面來說,國外企業感到了競爭壓力。從剛開始害怕被起訴到現在的見怪不怪,企業應訴和起訴已經是走出去的常規動作。美國337調查、歐洲反壟斷調查經常見諸報端,而反傾銷調查明顯減少。不斷加強在國外知識產權布局的中國企業對即將面對的競爭已經開始游刃有余。

 

  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加入到創新受益大軍中,職務發明政策鼓勵職務發明人將手中科研成果轉化,也就是與企業和市場對接。筆者認識一位大學生,1994年出生的他手里已經有6件專利,其中3件是發明專利。隨著創業創新熱潮進行,靠某些核心專利起步的創新型公司紛紛出現,人才流動也變得密集起來,跳出體制加入科技企業的現象隨處可見。接軌市場,確實讓知識產權有了活力。

 

  從兩會、國務院到地方會議,知識產權成為熱詞。不僅是政府部門中,各種企業間交流也多了起來。為知識產權服務的企業組織數量增加同時出現融合的趨勢。

 

  知識產權在中國可謂大火。要說我國還鼓勵山寨就是睜眼說瞎話了,但我們不能怪國外媒體,刻板印象不是那么好改變的,好在已經開始改變。在經歷這樣的知識產權大潮后,我們還缺少什么樣成果讓這個改變如此之慢乃至目前還有人認為我們是鼓勵山寨的國度呢?

 

  回答這個問題是困難的,因為筆者不是外國人,但我可以談下我認為我們還需要做什么。除了需要逐步完善的部分,我認為我們的企業要更多的做研發。研發的費用一定要在其成果中獲得回報,除了制度保護,企業的自覺性需要提高。這點做的最好的無疑是華為。外媒認為,我國不能做圓珠筆珠的模具鋼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做的不到位。筆者認為,這里的不到位主要指懲罰力度不夠,相比國外動輒天價的賠償,國內侵權成本太低了,侵權者可以利用市場銷售收入抵充侵權費,這更像是個笑話,但實際不是。多個案例表明侵權者抱有這樣的心理。相信做好這點,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的回擊抄襲in China的評價了。(高適)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一張圖告訴你2016年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國務院立法計劃
下一篇:為創新主體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在線客服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