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中國好專利”?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案例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要達到3.3件。而截至2013年底,我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達到4.02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3.3件目標。然而,在喜人的數據背后,首創發明少,高新技術領域發明少,涉及企業核心技術的發明少,專利維持時間短等現象仍然存在,我國的發明專利質量仍有待提高,發明專利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地位也有待提升。
筆者認為,提高發明專利質量,可以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著力引導社會摒棄唯數量論的發明專利評價標準。隨著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和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對發明專利的重視,發明專利本身被賦予了很多附加屬性。比如,現在一些高校排名及教師和科研人員職稱評定、申請課題等都把發明專利的擁有量作為重要衡量因素。這體現了相關單位對發明專利的重視,但同時,由于發明專利被強行“捆綁”了一些涉及利益因素的附加屬性,導致發明專利的“需求量”持續增長,發明專利申請的質量參差不齊,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發明專利的整體質量。
其次,切實提高發明專利的轉化率,進一步提高發明專利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一直以來,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是我國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僅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就達到42.7萬件,占國內總申請量的60.6%;我國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7.9萬件,占國內總授權量的54.9%。我國專利制度在激勵研發人員創新熱情、促進經濟依靠創新驅動增長方面不斷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我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然而,與發明專利的申請量、授權量大幅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發明專利實際轉化率依然比較低,總體來看不足10%,高校、非職務發明的轉化率甚至低于5%,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轉化掣肘,使得一部分有價值的發明專利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聯合,克服高校、科研院所遠離生產第一線,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存在距離,國內真正形成“研發-成果(專利)-生產”這一科學模式的企業不多等難點。
再次,充分利用中國專利獎的平臺,讓好專利實現“好價值”,唱出“好聲音”。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中國專利獎已經成為推進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展示中國優秀專利的平臺。目前,專利獎評選工作得到各地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地紛紛出臺獎勵政策,下一步,還應繼續深化評獎制度改革,完善評審工作機制,優化評審指標,使評獎工作不斷提升,增強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國際上的認可度。各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中國專利獎的宣傳力度,注重國際合作,擴大國際影響力,使獲獎的發明專利得到廣泛關注,能夠迅速形成一方產業,帶動一個企業。通過一系列舉措,激發研發主體參與評獎、申請高質量發明專利的熱情,從而為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發明專利質量營造良好氛圍。
能否切實提高發明專利質量,關乎“十二五”規劃,發明專利指標實現的質量,也關乎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水平。相關部門和企業要以科學發展的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促進“中國好專利”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大作用?。ü⒅袧桑?/span>
上一篇:轉作風 強素質 抓規劃 下一篇:貼牌銷售冒牌服裝 造假者被訴 |